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3949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一历史期中 1.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共60分)1.下表是不同历史文献关于禹传启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下表:A. 禹的做法曾引起激烈的反对B. 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C. “家天下”不符合时代潮流D. 启通过战争巩固了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益干启位,启杀之”和“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可知禹死后传位于其子启,引起了不满,如益、有扈氏等,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故B错误;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故C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启与其他部落之间的战争,未

2、体现巩固禅让制,故D错误。【点睛】材料考察对历史文献的理解,需要结合材料,不能随意联系。由材料只能得出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引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满,出现了战争。2.下表中的两则史实反映了商代:A. 借助神权强化王权B. 依据血缘分配权力C. 君王权力日益集中D. 开始实行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夏多最,天命殛之”“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可知,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即天命所归,因此,材料反映了商代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故A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则材料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依据血缘分配权力,故B错误;两则材料反映的都

3、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君王权力日益集中,故C错误;两则材料反映的都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开始实行分封制,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商代借助神权、强化王权的相关知识,夏商的政治具有神秘色彩,宣扬天命,借助神权强化王权。3.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A. 充分反映了西周“以番屏周”的弊端B. 全面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体系C. 佐证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D. 反映西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

4、王)册封矢为宜侯”中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弊端和宗法制度,故AB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点睛:通过材料“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王)册封矢为宜侯”判断出分封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4.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皇帝名号的确定,于是其亲属均有专属称号,如皇帝父母为“太上皇”、“皇太后”,妻曰“皇后”“殡妃”,子曰“太子”“皇子”,女曰“公主”,孙曰“皇孙”,这些称号体现:A. 皇族地位的独尊B. 统治者腐朽无能C. 血缘关系的亲疏D. 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5、材料“在封建社会,由于皇帝名号的确立,于是,其亲属均有专属称号,如皇帝父母为“太上皇”、“皇太后”,妻曰“皇后”可知,这些称号是为了突出封建社会皇族地位的独尊,故A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称号体现了皇族地位的独尊,而不是统治者腐朽无能,故B错误;皇族称号不能体现了封建社会血缘关系的亲疏,故C错误;皇族称号不能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封建社会,皇族地位的独尊相关知识,秦始皇为了突显自己的功绩,自称皇帝,并将其妻子子女等都设置专属称号,体现了皇族地位的独尊。5.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6、B. 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 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 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唐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因而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6.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答案

7、】B【解析】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正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自唐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C表述太绝对,错误;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D错误。7.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

8、.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全面”一词的限制。A C D三项各自反映了变革的一方面,只有B项才全面地概括归纳了这次改革的内容。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北宋统治体制的改革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材料表明: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答案】B【解析】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B

9、正确;表格难以说明重文轻武的格局,A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C错误;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错误。9.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答案】C【解析】题干说到行省的军事权力由丞相、平章等官掌握,而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官员来执掌,这样分开来掌管,而且都来自中央和朝廷命官来把握,就能有效的防范地方官员专权现象发生,故选C。10.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

10、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B正确;A项分权与材料不符;C项阶级对立错误。D中限制君主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一个

11、“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11.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皇权被严重削弱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 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

12、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

13、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项。13.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A. 生命至上B. 城邦优先C. 人民主权D. 法律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的城邦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出流放比死刑更为严重,因此不能说生命至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错误;材

14、料中“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说明并未体现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14.据统计,公元前425年以后,雅典每年用于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的工薪总数就达100110塔兰特。这体现出:A. 城邦财政已不堪重负B. 城邦对公民参政的激励C. 雅典工薪制度的完善D. 公职人员队伍扩编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公元前425年以后,雅典每年用于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的工薪总数就达100110塔兰特”和所学知识,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故B正确;材料只体现对参政人员发放工资,未体现财政不堪重负,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对参

15、政人员发放工资,未讲工薪制度的完善,故C错误;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政治机构,没有体现公职人员队伍的扩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15.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A. 认识到直接民主弊端 B. 反对手工业者参政C. 赞赏雅典的民主制度 D.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直接民主的弊端。材料反映出雅典不同素养的人参政,这往往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反对手工业者参政,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认识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政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