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九师联盟2020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4522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九师联盟2020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九师联盟2020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九师联盟2020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九师联盟2020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1.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9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西

2、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 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 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 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 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民心,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

3、项;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2.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

4、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儒家学者所鼓吹的儒术和政治主张在汉初被统治者重视,说明汉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正是汉初的儒家学者从儒家的仁义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故选C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思想文化呈现岀活跃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

5、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A.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 行政效率明显提高C. 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D.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6、。4.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记载出处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宋会要辑稿食货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徐积织女诗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元好问夷坚志A. 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B. 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C. 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D. 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中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农

7、民在农闲时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表明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故选B项;材料在农民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是农闲时的兼业行为,不是社会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D项错误。5.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 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 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提高C.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 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8、【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理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受理性“三纲五常”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而关汉卿把风尘女子赵盼儿塑造成英雄形象,说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故选A项;在材料中的“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可知,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也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何影响分析解答。6.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督

9、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A. 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 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 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 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反映岀自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减弱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督抚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维护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使地方

10、事务处理更加统一高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督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现实,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联系所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7.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A.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 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C.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D. 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

11、加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的“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B、C两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分析解答。8.江苏省一些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蚕桑,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

12、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农业同步发展B.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C. 资本主义势力随铁路的修建深入内地D. 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区域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可知,铁路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D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9.有学者指出:“(向西方学习)就经济方面而言之,咸同两朝,偏重在求强;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材料中的转变A. 表明洋务运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 体现出清政府根据时代变化适时变革C. 说明民族危机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转向D. 体现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到制度的历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咸同两朝,偏重在求强”指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材料“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则是指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面对甲午战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真理,在经济领域,他们希望解除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全面

14、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晚晴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0.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学者观点台湾学者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内地学者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A.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B.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

15、识不同的主要原因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由于台湾、内地学者立场不一样,他们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知也就不同,故选A项;材料中无论“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说明两地学者是对辛亥革命性质认识的不同,排除B项;文化差异相对于立场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两地学者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出现的争议,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就更具权威性,排除D项。11.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A.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应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