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3145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赣州五校协作体高三历史期中 4.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州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五校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

2、,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点睛】解答本体的关键信息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3、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C【解析】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排除A;商鞅变法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排除B;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排除D。3.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 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 农本观念

4、受到了严重冲击D. 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可知,有关经济的法律在秦朝法律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秦朝仍然实行重农的政策,C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分析解答即可。4.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

5、,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A. 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B. 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C. 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D.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同时守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田庄并不是地方割据,因此不会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田庄内部和谐相处,并没有激化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场景,故排除D项。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

6、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

7、;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6.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

8、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答案】A【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

9、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答案】B【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

10、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8.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度发展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

11、方方面面,故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项错误。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D项错误。9.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 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 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 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

12、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故选C;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设立是为了“治一方”,故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史实,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BD。10.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

13、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分析解答即可。11.下表记述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宣德十年(1435年)“户部

14、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宣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民众赋役制不断增加 B. 白银渐趋货币化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 纸币退出了市场【答案】B【解析】材料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

15、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错误。12.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 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 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答案】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13.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 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 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