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1830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与前一模块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从此,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富强。教材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对前一历史任务的体现,特别是第3单元,是以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为重心,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基础,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第三单元的基本思路和主线。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作为第三单元第2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

2、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帝必反封建。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这样,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历史的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上。从而引入第3课的教学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

3、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然而,本课需要分析的问题较多,受时间所限,需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前言部分的两个探究的问题展开。依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将学习目标归纳成一张表格形式: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酝酿和爆发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武昌起义。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形成分析历史事件背景的思维能力。 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材料研习,归纳概括。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

4、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认识辛亥革命在反封建反专制方面的历史 作用。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法令和措施等分析辛亥革命的 进步性。新闻稿撰写和历史短剧表演,体验历史,概括阐释。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史实;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的体现,证明了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客观评价。以辩论会形式,思辨、探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5、(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评价辛亥革命。(2)难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五、情境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从教材、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思考: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2)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名撰写新闻稿(题目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形势)和历史剧表演(剧名:现在时代真变了)。并和学生一起编写剧本。(3)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查找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问题。(2)全班以组为单位,在电脑室搜集相关资料,

6、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形势和辛亥革命的结局的初步认识,以便参与课堂活动。(3)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设计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师播放视频资料:“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请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能归纳出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其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中国的出路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辛亥革命”。(教学意图:利用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情境,拉进时空距离,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提高历史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学习:

7、一、 通过设问,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第一目:“酝酿和爆发”。屏幕展示:1、革命的酝酿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回忆课前的思考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教学意图:通过设问,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步形成辩证分析历史发展动因的能力。教师对不成熟的分析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提升,使教学活动成为有梯度的探究过程。)师生共同探究后总结:必要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可能性

8、: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客观条件: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预案一:)必要性和可能性中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应该能够得出结论。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客观条件的归纳,涉及到本课新的知识,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此时教学将进入预案部分,由我提供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思想基础”预案(学

9、法引导:引导学生采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出示几段材料:从这几段材料中,你们能够总结出哪些观点?总结:思想解放是革命的前提和先导,这是已经被无数改革或革命所证明了的。“组织基础”预案(教学意图:提供革命团体成立及其武装起义简表,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成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师:众所周知,1894年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失败,促使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从主张变法转变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拯救中国。并且进一步付诸实践:一、建立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团体。二、发动武装起义。请同学们看两张表格。生:阅读表一:同盟会成立前后重

10、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阅读表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师: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已经十分必要。此外,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1905年,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师: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纲领。关于三民主义的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全面分析的方法引领。“客观条件”预案:简要介绍: 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昌起

11、义爆发前,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已达五六千人。补充: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造成了清政府在湖北武装力量的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师:从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内容来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已经成为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根据同学们课前搜集的相关史料,你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还有哪些偶然因素呢?(该问题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在课前探究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筛选出有效信息。)(预案二:)也许有些同学会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不在其他城市,而在上海和日本东京?除了教材介绍的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还有没有其他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当时有哪些人物对革命思想曾经提出过反

12、对意见?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老师个别交流。(教学意图:这些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布置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胆质疑,拓展学生思维,实现个性化教学。)屏幕展示:2、革命的爆发(学法引导: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整理课前搜集的武昌起义的相关知识)过渡:武昌起义成功后,国内形势如何呢,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呢?请听固镇电视台驻南京记者小丫发来的最新报道。(设计此活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实践语文课堂中学到的新闻稿的写法,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论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下一环节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准备)教师总结:随着清政府统治的

13、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上了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项最重要的法令,这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项法律文件的内容和意义。二、师生共同设计活动,学习辛亥革命的成果(即本课第二目:中华民国成立的成立)屏幕展示:3、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剧表演,剧名:现在时代真变了。(教学意图:通过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历史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凸显学生个性。)学生演出之后,全班交流讨论。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随时抓住课堂生成问题进

14、行点拨提升。最终形成共识:第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第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建设,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意识的弘扬,有利于风俗习惯的革新。第三,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内部混进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但它仍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设计意图:课堂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形成合作学习意识。)二、 师生共同探究本课最后一目:辛亥革命的结局。1、 辛亥革命后的最新形势又是怎样的呢?请听固镇电视台驻北京记者水均益发来的

15、跟踪报道。(这种探究的方式具有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既可以形成对辛亥革命后的整体形势有初步的认知,又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付与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总结: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辛亥革命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政局错综复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设计意图:以示意图形式呈现,将问题化难为简,帮助学生理出思路。)2、通过展示示意图,组织学生辩论,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步意义。大家想一想,革命阵营承受着哪些压力? (引导学生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问: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孙中山是如何抉择的呢?屏幕展示: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师:最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也使人们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另一种则坚持辛亥革命失败了。同学们你赞成那种观点呢?(提示学生:就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等,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客观评价)这一环节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明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随时注意课堂调控,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构建对辛亥革命结局的综合认识教师总结陈词后展示屏幕屏幕展示:2、辛亥革命的意义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