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8846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左传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据着主要地位。孔子主张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的结合,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要标准,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本原则;此外,儒家在哲学上提倡中庸之道,决定了其在音乐领域提倡中和之美。在以上两条审美原则中,前者起决定性作用:对音乐表现内容上的仁义、礼仪、德政等“善”的追求,决定了在音乐艺术形式上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和之美。这是由儒家思想的整体风格决定的。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其哲学伦理体系相融合的。孔子推崇上古三代遗风,尤其是周代的社会风尚、礼仪道德,其音乐美学观点的核心观点也继承自周代

2、乃至更早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采编了编年史史书春秋,该书以鲁国国事为主,兼涉及它国,记载有春秋及更早历史时期的重要史料。不久,又出现了三本为这部书作解释(即作传)的书,即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其中,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文笔优美,思想活跃,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有不少涉及西周时期音乐的史料。左传进一步继承、整理、发扬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儒家音乐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一、美善统一的实用主义审美观孔子认为,尽善尽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二者仍然有本末之分,“善”高于“美”。这在论语?八佾中关于韶和武的议论部分有明确体现。孔

3、子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认为前者同时满足了内容的善和形式的美,而后者没有内在的“善”。而在孔子看来,仅有音乐之美是不够的。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呀礼呀,就是供玉献帛吗?乐啊乐啊,就是敲钟打鼓吗?”) 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音乐只是孔子表达宣扬其哲学道德伦理思想的工具和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施行他的儒家思想,所以作为表达的内容,思想更重于作为工具的音乐本身。实际上,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存在这种重视音乐表现内容的“善”,音乐形式要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作为一

4、种表现形式,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宣扬教化的重要功能。左传有不少地方对此进行了深入说明。左传?文公七年(公元前626年),晋国的?s缺向赵宣子进言,引用夏书(尚书中散佚的记载夏禹言行的部分)的内容:“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 认为以“九歌”推行“九功”(“六府”为水、火、金、木、土、谷,“三事”为正德、利用、厚生,合称“九功”)的行为,就是德,也叫做礼。说明早在夏代,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音乐宣扬教化、劝勉民众的社会功用,并成为当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左传?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记载,“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辞。荀偃、士?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

5、有?E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荀偃、士?欲奔请祷焉。荀?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宋国邀请晋悼公观看作为天子之礼的桑林之舞,晋悼公因为惧怕受神灵惩罚而生病;晋臣荀?认为观看丧林之舞是宋人主张的,晋人是不得已而为之,鬼神应当惩罚宋人。当时的社会,认为鬼神是礼的守护者,商代有崇祀鬼神的传统,周代作为天子之礼的桑林之舞,应该也是继承自商代的祭祀、典礼等鬼神崇拜活动。由此可知,在商、周、春秋时期,音乐在礼仪和祭祀方面的实用主义功能深入人心,长期以来被统治阶级普遍认可、认真继承。左传中记载的

6、季札观礼这一段,用较长的篇幅记载了对音乐的鉴赏观点,表现出对音乐宣教功能的重视,内容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贵族季札出使各国,鲁襄公请他欣赏周乐。季札赞美周南和召南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赞同该音乐为教化奠定基础,让人民勤劳而不怨恨的功用。又如在评价小雅时说“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认为有先王遗民风范。季札对周南、召南、卫、齐、秦等各地歌唱内容的评价,也都体现了重视音乐社会功用、音乐美以德政利益等内容为前提的思想。当然,他也谈到了音乐特美层面的问题,涉及到音乐本身的美学价值,但他认为这是所有表现盛德时期乐歌的共同特色,说明季札认为音

7、乐艺术本身的美学价值是以表现德、礼等内容为前提的,后者高于前者。同样,在前文提到的左传?文公七年,晋国的?s缺向赵宣子进言时还提到主张“无礼不乐,所由判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认为没有礼仪德政,就没有可歌唱的内容,也就不会有快乐,这是民众背叛的原因;音乐本身带来的美感和乐趣,需要以内容上的礼、德作为前提,否则就没有趣味。联系前文提到的他援引夏书说服赵宣子的内容,可以认为,这种美善合一、善高于美的实用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自夏以来延续到春秋时期,一直是作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正统而存在的。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平公治病期间,以乐喻病,直截了当地阐明了音乐的

8、价值所在:“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证明在孔子之前的周代,乃至更早时期,这种轻音乐艺术本身的形式美而侧重其社会服务功能的美学观点就成为了主流观点。二、中正平和的艺术形式要求孔子主张音乐旋律要有中和之美,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谈到关雎时赞赏该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要求适度、中和的分寸感。而根据左传的记载,在孔子之前的时期,已经存在了同样的音乐审美观点,并有较为充分具体的论述,要求音乐形式要跟内容符合,体现出适度、节制、协调的感觉,具有“平和”之美。前文提到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还记载了季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颂的高度评价,在评价该曲的艺术形式时,季札称赞它为“五声和,八风平,节

9、有度,守有序”,即这首乐曲五声和谐,八音协调,有一定的度数加以节制,有一定的次序进行约束,这是各篇表现盛德的乐歌所共有的特色。根据季札的音乐审美依据,可以归结出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认为好的乐歌必须强调音律的和谐协调和次序、节制、约束,充分重视“适度”的分寸感。而左传?昭公元年的一段话,明确阐述了对音乐美学价值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中正平和、适度的观点。“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10、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认为五声都要有节制,快慢本末要互相调节。荡心塞耳的烦手淫声,会使人忘失平和的本性。说明了用音乐来节制各种事物的实用目的,决定了音乐艺术的形式也要充满节制、约束,追求适度、平和、协调,如果失去“平和”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是不被君子欣赏的。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晏婴借用音乐规律向齐景公进言远离阿谀奉承,解释了当时的正统音乐审美思想:要发展前人关于“和”、“同”的音乐思想,主张“和而不同”。音乐的“和”与“协”不一样。“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焙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济、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晏婴说,声音和滋味

11、一样,是由不同因素相辅相成而形成的;君子听了,能使内心平和,内心平和德行就和顺。而音乐上单纯的“协”(“同”)则不是这样:“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结论是“同之不可也如是”,反对音调单一的音乐。 先秦这种重视“平和”的音乐美学观点,是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的。周代及更早时期,已经奠定了中国哲学重视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社会与自然浑然一体、各种现象普遍存在联系的总体特征,往往将宇宙运行、自然现象和人生、社会问题相结合;而古人通过观察,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固定规律、次序和节制,任何超越尺度的行为均有违天理,君子必须牢记这些原则。因此在音乐美学思想中自然也会渗透有上述观

12、点。最典型的是左传?昭公元年关于医和向晋平公提出的“中声”与“淫声”对立的概念的记载,在阐述完乐律“平和”的原因和重要性后,他引用自然界规律作为说明:“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经过左传等著作的深化阐述及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力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直达近现代社会。在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西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作)中,提出了“表情”说(乐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和“象德”说(乐者,所以象德也),

13、又提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审美标准,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表现出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审美标准。在近现代中国,不管是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所言“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还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都是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在20世纪初,虽然青主、萧友梅、王光祈、黄自等人努力引进了西方音乐美学的重视音乐本身特美的理论,但由于时代背景和长期的历史传统积累,未能产生广泛影响。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进一步强化、张扬了传统音乐审美中为政治服务的实用主义思想,奠定了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基调,其思想背景中也有浓重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子。总而言之,通过对左传中音乐思想的分析,可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美善合一、以中和为美的核心内容,源自夏、商、周时期的音乐审美观点。左传用更翔实的文字,进一步突出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在音乐审美上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侧重音乐的社会实用功能,强调善美合一,不重视单纯的音乐特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左传在其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继承发扬的作用。(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责任编辑:天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