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18754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复习提要近代后期(19世纪80年代1919)特征: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加深;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一。 帝国主义侵略活动1. 特征: 掀起新的侵华高潮。 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并带有新特征。2. 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战争: 此期有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战争的新特点:多起源于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反映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领土、争夺亚洲和世界霸权的要求。结果: 经过洋务运动,清政府经济、军事实力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仍战败。 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关于不平等条约: 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如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 使中国周边地区成为殖民地,形成对中国

2、的战略包围,为变中国为殖民地准备条件。 提出了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使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入。3.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两种形式: 对中国的政治分割: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势力范围:是列强在华约定俗成的利益范围的划分。目的是防止列强之间的矛盾发展。政治含义:加强对中国内政的控制,增强各国在远东的实力,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特点。经济含义:直接用政治特权,保护各国资本输出的利益和对当地经济的垄断地位。 资本输出:政治上:获取中国经济特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化对华控制。经济上: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关于列强在

3、华势力的消涨“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在华势力的增长:“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列强分享侵略权益,利用美国经济优势,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进而谋求在远东霸权。原因:美国的侵略愿望与军事、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矛盾。列强对华争夺的矛盾,给美国提供了机会。“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打破了列强利用势力范围,所形成的贸易壁垒,满足了各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的要求,形成新的侵略同盟。日本势力的增长与美日矛盾的形成:日本在华势力增长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共三个时期。美日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战”期间对华控制争夺,扶植代理人对华分而治之。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世界帝国主义争夺重点的变化,条约体系的确立;中国封建经济的

4、存在也为原因之一。实质:对中国实行政治分割的新形式。影响:阻碍中国的进步,使中国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 中国社会的变化1. 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政府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完成,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2. 中国政局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局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封建帝制的终结。“戊戌变法”,的调整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增强皇权。1901年后,“新政”、“预备立宪”的调整目的:是为缓和革命危机,维护统治。调整内容:采用了一些维新派的主张。调整失败原因:维护封建统治,违背历史潮流。清政府的发展为从经济

5、调整到政治调整。表现为甲午战争后,放松对民间办厂限制。北洋军阀统治与军阀混战的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统治的基本特征: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影响: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延续,便利列强侵略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因素的发展:表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济发展:出现两次发展高潮的出现(即: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表现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中国近代新思潮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几股思想潮流。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评价:民主革命的新因素开始出现。三。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进入高潮1. 概述两个趋势:维新变法运

6、动进入高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探索,使民主革命进入高潮,君主立宪派最终失败,中国人民开始争取权利的斗争。农民阶级斗争的高涨:义和团运动。出现根源: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瓜分狂潮使中外矛盾激化。清政府的对外妥协。中国社会排外情绪的发展:1900年以前,为农民在民间进行的反帝斗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表现为中外战争。评价:进步性:反帝、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局限性:对中国社会矛盾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排外性,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2.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模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以君主立宪制为主,2

7、0世纪初民主共和为主。原因:内因: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与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力量发展有关。外因:外来思想的传入,清政府半殖民地化发展。君主立宪的尝试:目的:通过对旧体制的改革,避免革命的发生。自上而下地建立资本主义,有两个过程: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外因:洋务动动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内因: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兴起从1895 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变法法令没有实施。20世纪初,保皇派与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表现为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辛亥革命。斗争的酝酿:1894年1911年,革命党人内部进行的组织、思想

8、准备。外部是革命形势的发展。斗争的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施政。进步性表现为确立了近代国家的政治模式。局限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斗争的失败含义:出现假共和,反帝反封建任务没完成。意义: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未来中国人民的探索提供借鉴和模式(如:共和国)。维护共和国斗争一再失败: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薄弱。政治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革命纲领不彻底。 群众基础弱。经济尝试:实业救国。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维新思想;商战;一战前收回利权运动;一战中的经济发展。影响: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政治运动提供基础。文化尝试: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军阀统治与资本主

9、义要求的矛盾。思想:留学生与外来思想的传入、军阀的思想控制。实质:前期通过在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建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评价:意义:弥补辛亥革命思想的缺陷,推动了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准备。局限性:限于思想文化领域和知识界。 未能给革命提供指导方针。 对思想文化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中国现代史前期(19191949)一。 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1. 出现新特点:与前期主要通过炮舰外交、战争形式不同,列强主要通过维护条约和政治经济特权,进而维护在华利益。更多地利用代理人,强化其统治地位。两种形式:扶植各自代理人;扶植共同代理人。对华控制权的争夺成为

10、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英美集团与日本对抗和妥协的格局。2. 列强的侵略活动:对华控制权的争夺。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9191931年:争夺特点:由日本独霸中国暂时受挫到列强在华盛顿体系下的争夺。注: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含义: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美国门户开放政策重新实施。争夺表现:美日资本输出之争,支持中国军阀混战。争夺的结果及影响:美国居优势地位,美日矛盾构成了“一战”后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阶段(二)19311945年:特点是华盛顿体系的破产与日本独霸中国。分为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311937年,表现为日本独霸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打破了列强各国在华的力

11、量均衡。第二个时期:19371945年,日本排斥列强在华利益,企图独霸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并作为称霸亚洲的基地。此期日本侵华政策的特点:1937.71938.10日本侵略主要目标为通过军事打击强迫国民政府投降,表现为速战速决、军事进攻为主,国民政府为主要打击目标。1938.101945年,为相持阶段,日本的目标是把中国作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所以对国民政府实行分化、诱降政策,对沦陷区强化殖民统治和掠夺,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阶段(三)19451949年。特点是美国独霸中国背景:从1899后,美国一直对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1945年开始独霸中国。原因:内因: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

12、主义强国;外因:远东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在亚洲居守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发展。美国的对华政策:特征有二:其一:扶植亲美政权;其二扩大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是美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表现为:扶蒋打内战;扩大特权;倾销二战剩余物资。扶植更换代理人。19191927,主要支持北洋军阀,具体表现为利用军阀混战,排斥竞争对手,支持军阀镇压革命。19271937,扶植南京国民政府,支持蒋介石背叛革命,维护在华利益,此时期美国居优势。19371945,日本扶持傀儡政权,维持其殖民统治,英美则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牵制日本力量。19451949,美国支持,维护其在华利益统治。加深对华经济侵略19191933年,列

13、强进行资本输出的竞争,倾销剩余产品,转嫁经济危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实行“以战养战”。二战后,美国倾销剩余物资,支持蒋介石政权。二。 中国社会的变化(一)政治方面:1. 北洋军阀统治的延续与终结(19191928年)军阀派系混战与力量对比的变化:主要是直皖奉三派军阀混战,反映美日在华的争夺。首先,皖系在直皖战争后衰落。其次,直奉势力大增,表现为这两派军阀先后控制。北洋军阀统治的终结: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的北伐,主要摧毁了直系军阀势力;1928年,南京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使奉系军阀瓦解。2.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以后)前期:统治的建立,通过三个方面完成:政治上:“宁

14、汉合流”后蒋介石复职,建立了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特征的“一党专政”。对内:“围剿”中共根据地;对外:投靠英美,对日妥协。北伐与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在全国建立的统治,解决了新老军阀之争。新军阀的混战,巩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经济上:内容:改革财政;法币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作用:增强国民政府的经济实力,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立官僚资本的统治地位,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外交上:“改订新约运动”作用:取得帝国主义共同承认,实际上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增加国民政府的收入;增强了国民政府对英美集团的依赖。抗战时期:防御阶段:对内联共抗日;对外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相持阶段:南京政府出现亲日、亲英美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