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7459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井田制的崩溃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材料三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年材料四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左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经的主要著作,其中左传以记事详细、议

2、论精辟见长,相传作者为鲁史官左丘明。以上史料描述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赋税政策,对了解井田制的崩溃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周时,土地属周王所有。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大不如从前,诸侯势力膨胀,周天子控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用地的事件经常发生,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屡见不鲜。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把官司打到晋侯那里。由于晋侯的支持,才承认属“王室之邑”。这些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侵田夺土,一再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

3、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私田增加。统治者为了剥削收入,开始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多少、地力的贫富美恶,作为征税的标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影响和意义重大。在税亩之前,鲁国田赋仅出于藉田,公田,即十取一也。在税亩之后,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于民私田。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即鲁国正式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也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井田制崩溃了。 (1)晋大夫卻至与周争鄇田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不起作用,已不

4、复存在土地王有的概念。(2)郑子产扩大井田的封疆沟洫日趋解体。(3)鲁国实行初税亩,打破公田私田界限,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彻底崩溃了。【注释】卻音。鄇音,温之别邑。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章、服,指制度。封,田界,田有封洫指扩大封疆沟洫。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履亩,按实际亩数。2王室衰微材料一隐公三年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

5、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解读】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所作。以上三则史料分别描述“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问鼎中原”,对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很有参考作用。郑武公因护平王东迁有功,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卿士(执政大臣)。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欲使虢公参政,引起庄公不满。平王惧而否认其事

6、,为保证互相信任,周王室与郑国互派了人质。平王死后,王室打算任用虢公,郑庄公为此进行报复,抢收了王室的庄稼,周郑的关系由此恶化。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王收回郑庄公的执政权,同年秋,周王调动诸侯军队伐郑。郑庄公率军与王战于葛,郑将祝聃射王中肩,王师败。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荡然无存。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队攻打已经迁徙到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随后来到洛水,在周的疆土上陈兵示威。楚庄王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取而代之。(1)周郑关系由“交质”到“交恶”,周王室已丧失“天下共主”的权威,周郑最后兵戎相见,战斗中郑祝聃射王中肩,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2)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7、,意极轻视王室,欲取而代之。以上两则史料,集中显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注释】卿士,指王卿中执政的人。贰,动词,有贰心。交互相。质,人质,以太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畀,给予。祭音。温地名。成周,地名,洛阳市东。交恶:互相憎恨,恶。,即长葛。楚子,楚庄王,春秋贬之为“子”。陆浑之戎,古族名,原居甘肃一带,春秋时迁至伊洛河一带。观兵,检阅军队以示军威。九鼎,象征王权。3诸侯士大夫崛起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8、;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解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52万余字,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制,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价值。以上两则史料描述了春秋时期兼并战争的情况和王室衰微,诸侯、大夫势力增长情况对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很有参考价值。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一个大动荡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的兼并战争。出现“诸侯不能保其

9、社稷者不可胜数”。另一方面诸侯大国之间开始出现争霸战争,先后做霸主的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孔子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这样说:西周时期,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专征伐,很少有维持十世的;政归大夫,出不了五世就会变成了“陪臣执国命”;陪臣势力能维持三世的已是很稀少的。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先是诸侯势力的增长,王室衰微;接着是大夫势力的增长。诸侯、士大夫的先后崛起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了。(1)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实际情况。(2)各国内部内乱不止,出现了“政归大夫”

10、、“政归陪臣”这样的情景,即士大夫的崛起。【注释】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国家。希,同稀,少有。4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材料一秦师过周北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二简子誓曰:“克故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三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解读】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以工商业致富的货殖大家立传,着重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上史料集

11、中反映社会各阶层地位变化商人的出现,即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政治上的动荡,井田制度破坏了,从而使一个新的阶层商人诞生了,而且弦高矫命犒秦师,足见商人的作用日见重要。战国时期,大商人往来列国之间,陶朱公(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邯郸人郭纵从事冶铁,富比王侯。春秋时晋国赵简子战前宣布:参与战斗的老百姓及工商业者可以当官,免除一切奴隶。这虽然是战争前的动员令,但能够推动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1)商人的出现,显示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注释】乘,四。韦,熟牛皮。犒,犒劳。遂,指进仕。人臣、隶、圉,都是奴隶。免,免做奴隶

12、。陶,山东定陶。抗礼,为宾主之礼。埒,比。5“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重用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二下令国中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三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孰隗以招贤者。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五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

13、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解读】上述史料都记述了各国喜士,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赵简子发布战争动员令:能战胜敌人士可以授予十万田,意即对士的重视。秦孝公、燕昭王、齐宣王都非常重视士,这些都缘于国家积弱,宗族人臣不能自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是养士“三千人”,可见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因此,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如侯赢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扮演重要角色。各国君主喜士,士在社会活跃起来,各国养士之风大盛。【注释】卑秦,瞧不起秦国。与之分土,裂地封之为侯。6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材料一天

14、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材料二师氏掌以诏王。以王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师氏材料三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保氏材料四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礼春官乐师材料五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解读】周礼是记载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