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917420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词三首张 腾牧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设计理念】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着力体现三个方面。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

2、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过程 (牧童短笛)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 ,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评价:读通顺

3、,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 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 诗中为什么读 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

4、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结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 )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 。 。 。 。或许。 。 。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

5、觉感觉上的美好5 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

6、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 插图)结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 齐读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7 眼前

7、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四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

8、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4 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

9、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如所见 、 小儿垂钓 、 清明 、 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板书设计: 牧童铺弄 安然自乐饱卧清平乐 村居教学目标:1、认识

10、本文 2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4 个生字,会正确读出“翁媪、相媚好、剥、亡赖”等词。2、能准确理解“翁媪、相媚好、亡赖”等词的意思,了解古今汉语在读音及意思上的差别。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能被,在吟诵中感悟诗词的朗读方法。4、通过看注释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意思。5、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感知诗词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诗词中的情景,感悟到词中所描绘的闲适、安详的乡村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能被,在吟诵中感悟诗词的朗读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居”字,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到“家”

11、 。2、补上“村”字, “村居”什么意思?3、回忆:清朝诗人写的村居 。高鼎描写了早春二月乡村的景象,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村居 ,不过它不是诗而是词。既然是词,就有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关注“乐”的读音)4、乡村生活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再读课题为本堂课定下情感基调二、读词1、指读课文,关注读音的正确性。预设:“剥”的读音,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忘”的读音2、自读课文,思考哪些字词的读音或意思与现代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掌握起来有困难。 (解词后读本句,初步读出感受)吴音:江浙一带口音,特点是绵软。翁媪:老夫妻相媚好:读出感受 忘赖:古今词义变化较大,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3、古诗词

12、都是讲究格律、押韵的,读读看这首词压的什么韵?感受着再读读4、读出诗词的味道(主要提示语速、语调)三、悟情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翁媪相媚好:想象老夫妻在谈论什么,感受夫妻琴瑟和谐,家庭和睦。朗读:读出幸福的感受2、大儿:勤劳 中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儿:可爱、受宠朗读: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特点3、诗词都是惜字如金的,最忌讳重复用字,这里有一个字却被重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溪:画面布局紧凑,增加美感。4、完整地读这首词四、拓展1、认识辛弃疾的另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西江月2、其实辛弃疾并不以田园诗词见长,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出示破阵子 ,有怎样不同的

13、感受?3、辛弃疾是唐宋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个,现存有 600 多首,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找来读一读。板书:清平乐 村居翁媪大儿 溪中儿小儿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 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

14、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

15、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