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6705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随州一中2020高二历史期中.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随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为单选题,共24道,每题2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B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C已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D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2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B儒学适应社

2、会发展做出调整C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D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3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4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

3、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5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A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B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C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D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6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动摇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

4、等C有利于个体意识觉醒D成为了明清的主流思想7明代王艮(王守仁为其老师,李贽为其再传弟子)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A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B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C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D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8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形式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也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人员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人文精神影响式微B民众艺术品味提升C智者教育理念普及D文化水平快速提高9

5、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C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D促进了理性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10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开始于德国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据材料可知()A文艺复兴的范围在阿尔卑斯山以南 B宗教改革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C文艺复兴对欧洲的现代化毫无作用D宗教

6、改革的范围仅在北欧世界11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上述材料表明两者()A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B认为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C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D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12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B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C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D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13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百科全书编写的热潮,开端是培尔

7、编写的历史与批评辞典,其后半个世纪就有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多种百科全书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学者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为著名。百科全书的编写()A 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B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C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D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14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B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15某

8、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见图1)由此可见()A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B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C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D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16近年来,大年初一看电影已经成了百姓重要的休闲活动。2019年春节档最受观众欢迎的当属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下图),广大网友称它是中国硬科幻的里程碑。影片中流浪的地球差一点就被木星引力捕获而亡,与之相关的理论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D普朗克的

9、“量子论”1717世纪,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最后阶段带来了一种新的、完全具有说服力的事物的“连贯性”。伏尔泰就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论述旨在强调()A近代科技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B牛顿定理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C牛顿精神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D经典力学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理论基础18据科学简史记载,物种起源初版的1250本在发行当天就被有识之士购买一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它()A动摇了禁锢思想的神创论B否定了当时对基督的信仰C继承发展了早期的进化论D建立在完全

10、科学的基础上19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了新经济的出现C第三次工业革命仅以第三产业为主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2020世纪初的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陈旭麓先生就此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的联系。其中“变法派”与“自由民权派”的联系,主要体现于()A“自由民权派”采用了“变法派”的斗争形式B“变法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利于革命思想传播C在君主是否保留的问题上两派的态度趋于一致D“变法派”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辛亥革命运动21维新

11、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宣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A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B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C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D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22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材料反映当时中国()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D中学为体思想

12、成为主流23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偏激倾向B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C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D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241921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A消除工人文盲现象B宣传苏俄革命意识C传播民主科学观念D提高工人政治意识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为材料题,共3道,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