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5459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docx(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这话出自邓石如论书:“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里所说的疏密对比便是空间节奏。它包括结字和章法两层意思。疏空处,笔画的上下左右空白拉开,感觉可以在那里纵马奔驰,而在茂密处,风几乎吹不进来。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大概从几方面人手营造:一是间距,二是线条的交接点,三是涨墨的控制,四是线条的穿插。间距我们非常好理解,就是线条与线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由于作品中线条繁多,为了对比,把一些线条(字或行)的距离处理得很紧密,另外一些处理得比较疏朗。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有个别特别的书法家,例如黄庭坚和祝允明,他们甚至把一些线化为点,密密麻麻

2、地堆在一起,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线条的交接点就是以一根或两根线条为丰线(从整体来说就是以一个方向为主),其他线条以此为中心交叉在一起,这交叉的部分就形成交接点密集的地方,而其他没交接或少交接的地方其空间比较疏朗。这也是一种手法。有的线条虽然没有交接,但它们身延伸最后的交接点也是在一起的,在作品中形成一种放射型的形态,这也是交接点的处理手法,只不过交接点是虚的,但其原理还是一样的。近年来,很多展览中的的隶书作品经常有这种手法出现,它使隶书的趣味性大大增加了。涨墨是利用墨和水的比例关系,通过用笔的技巧,使一些墨水从线条内部洇出来,使之形成一个比原来线条颜色要淡,又和原来线条连在一起的面。有涨墨的

3、地方,白的空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但细看又还是有空间层次的。没用上涨墨的地方,白的空间就很多。这种手法给欣赏作品的人视觉变化感最强烈,最有冲击力。这片面,使用得最好的书法家是王铎,他涨墨用到极敛时,有时候整个字都是黑乎乎的,只看到字的外轮廓。有时甚至是几个字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板块。这样的手法,用在大幅作品特别是行草书类中,往往有出人意料之艺术效果。穿插是在字的内部和行与行之间的空间进行的。它是控制字内白和行与行之间行气的重要手法。线条穿插密集的地方,其留白的空间就很少,没穿插的地方,空白比较多。这样也就造成了一种疏密对比的关系。这在字的内部,为了调整重心或平衡,调动字的形态,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4、创作者对这方面是花很多心思的。几乎每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穿插方面的理解。行与行之间穿插一个是增加联系,一个是破空,这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造成对比。只是相对其他方面来说,它所造成的效果弱了一些。书法家正是以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以此增强字形结构的趣味性,使作品整体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对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做到有疏密,有对比,这样才能打破平板、划一的状态;要做到有起伏、有对比,才能彰显线条的变化。各种因素在作品中既矛盾又和谐,敲终达到了均衡。书写者既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处,也注意到字画问及行间之白的疏处。黑处要精心布置,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这就是疏走马,密不透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