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48753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44*1.5=66)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 封建专制统治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服饰的色彩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齐国“一国尽服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这是对周礼的挑战,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丧失殆尽”说法绝对,排除;春秋时期没有表现出“

2、走向统一”的现象,排除B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是在秦朝统一后,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D.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分封制下,使得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王室的权威,故C正确;分封制下,使得各

3、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不利于周天子有效地管理地方,A错误;“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各级受封的领主权力过大,没有反映周王室扩大统治范围,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 反对

4、诸侯争霸战争C.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答案】A【解析】【详解】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点睛】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4.

5、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 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B. 抑制了君权的集中C.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D. 可以有效管理地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在各自辖区内有极大的自主权且世袭统治,上级领主无法干预下级领主辖区内部事务,不利于诸侯、卿大夫等君主权力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

6、的作用,故排除。C项分封制下家国同构的国家意识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中关于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管理不足的表述相悖,故排除。5.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 封建君主的倡导B. 分封制的产物C.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D. 宗法制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郑氏家族家风盛传,得到明太祖的表彰,没有体现出封建君主的倡导,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秦汉时就已经废除,历代帝王采取的都是官僚

7、政治。而题目反映的则是宋、元、明三朝,B项时间上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及题目可知,导致郑氏家族家风盛传,颇得皇帝表彰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法制仍然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有了宗法制,就有了相应的等级体系的形成,有了这个重要因素,郑氏家族才会得以长传,家风盛传,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

8、兼五侯地史记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C.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 A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 D 项。7.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B.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

9、.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D. 西周建立了强有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等级序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序列,故A项错误;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政治隶属关系也是家族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8.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

10、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故C项正确;AB项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故D项排除。9.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上A. 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

11、生产B. 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青铜器的减少生产主要因为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青铜礼器多转向实用,故C正确;生产力的发展不属于政治方面的反映,故D错误。10.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 宗法观念得到进

12、一步巩固C. 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 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薛邑为孟尝君封地,在相位时被贬薛邑,齐国国君重新起用孟尝君,孟尝君要求将齐国宗庙立于于薛邑使孟尝君心安说明宗庙具有至高的权威,宗庙在薛邑如同社稷在国都一样不可冒犯,有利于保护孟尝君的地位与安全,故D项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度在战国时瓦解,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宗庙的权威性,而非阐述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王和卿大夫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1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

13、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郡县制的出现B.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出现与“田氏代齐”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出现于秦灭六国以后,故排除B项;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在“平王东迁”以后,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田氏先是自立为国君,然后得到周王册命,他们并不是姜氏的宗族,也不是由周王分封的,所以说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点睛】田氏代齐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专政夺权运动高潮的表现,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

14、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1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C【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排除A;商鞅变法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排除B;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排除

15、D。13.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答案】B【解析】【详解】由“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可以看出,秦国当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排除A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出秦国征收赋税情况,不能说明“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分析解答。14.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以三公为其最高长官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D. 是古代政治腐败产生的根源【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