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14875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试题(卷)历史(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C.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答案】B

2、【解析】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宫为中心”“众星拱月,鳞次栉比”可知,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经济,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意图,故排除;“天下共主”是西周,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 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 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 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D. 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所以

3、这一做法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答案为D项。A项,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排除;B项,“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结构,排除;C项,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D.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根据图片信息“州、郡”“行省”等,图片揭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本质上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即属于中央集权范畴,D项符合题意。A项

4、图片主旨体现不出,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本质上”要求。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名师点睛】注意 “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受制于中央。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4.美国历史学家顾立雅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时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

5、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据此推断,顾立雅会高度评价A. 科举制B. 皇帝制度C. 指南针D. 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可知,顾立雅高度评价的是科举制,因为它有利于建设我国古代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

6、以上分析可知,皇帝制度、指南针、郡县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5.军机处设置以后,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朝廷就不通过内阁明发,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地方高级官吏亲收。材料反映出当时A. 兵部效率的提高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地方官吏的专权D. 内阁职能的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不是兵部的效率问题,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旨意、命令通过军机处直接传达到了地方各省官员的手中,而无需经过内阁等正式程序,这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表现,故选B;清朝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官吏无法专权,排除C;清承明制,内阁作为顾问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职能没有转型,排

7、除D。6.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样做的结果是A. 完全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 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C. 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D. 使雅典平民牢牢掌握了城邦的统治权【答案】B【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垄断政权的局面但未完全改变,故A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但并未彻底化解雅典的社会矛盾,故C错误。梭伦改革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

8、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不能说明平民牢牢掌握了城邦的统治权。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7.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该道路的土地所有者,应该在道路未修复前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罗马法这一规定反映了A. 法律制度有重大缺陷B. 个人权益无关紧要C. 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权益D. 奴隶主特权受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道路两岸的土地虽是个人所有,但由于涉及到公众利益,而规定允许在必要范围内让公众使用,这体现了公共利益为先的原则。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了罗马法规定的详细,不能说明法律制度不健全,排除;B项,材料中所有权人提供“义务”的前提是“道路未修复前”

9、,虽然在一定程度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不等于说个人利益无关紧要,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奴隶主利益、特权的保护,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8.1

10、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材料反映出当时A. 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B. 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C.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D. 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1832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弗莱尔的政治要求是议会需要更多的代表工业家利益的议员,希望通过议会更多地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中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确立,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

11、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A.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B.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C.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D.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所以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是国家宪法和联邦宪法的结合”。故答案为B项。A项,构建了三权

12、分立的中央政府的说法只是提到了中央权力,与材料中“联邦宪法”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排除;D项,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的说法,与材料中“国家宪法”不符,排除;10.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下列对“普鲁士式的宪政”解读正确的是A. 德意志帝国皇帝自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B. 宰相要对皇帝和联邦议会负责C. 由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拥有较大决策权D. 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完成了统一

13、,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可见不是实行美国的三权分立,而是有普鲁士特点的宪政,即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故答案为D。德意志帝国首相自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A错误。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联邦议会负责,B错误。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较小,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德国近代的政体,要求结合1871摸哪德意志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11.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 获取战争赔款B. 扩大资本输出C. 打开中国市场D. 建立军事基

14、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后,列强要求获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而通商口岸可以让列强的商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原料也可以流入列强本国为其工业生产服务。所以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为C项。AD项,获取战争赔款、建立军事基地的说法没有认识到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性要求,排除;B项,设立工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12.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A

15、. 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 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C. 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 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场战争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急空前严重,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可见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选项B正确;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中国的战败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并非转折,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甲午战争虽然警醒了国人,但依然有一些顽固派,因此不能认定为彻底唤醒,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判断出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另外需要把握材料中“转折”的含义,即与之前的情况有所区别,根据此思路解答即可。13.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明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 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的国歌”和歌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