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14701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64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研究单位:重庆大学 二OO八年十一月43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课题组名单课题负责人:夏之宁 重庆大学校长助理 教授 博导主编人员:李 华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宋福忠 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 博士张 瑞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蒋华林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赵宏彬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硕士研究生许鲜苗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硕士研究生肖俊夫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王 平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讲师目 录1.沙坪坝区现

2、状12.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意义33.城市化相关理论研究53.1城市化的内涵53.2城市化进程的规律54.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74.1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74.2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85.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研究105.1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105.1.1指标体系构建105.1.1构造判断矩阵115.1.2权重确定方法125.1.3一致性检验125.1.4城市化水平指标权重确定135.1.5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模型175.2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175.2.1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175.2.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185.2.3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195.2.4沙

3、区城乡协调程度研究205.2.5结论226.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236.1城市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关系模型设定236.1.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理论模型236.1.2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的途径246.1.3影晌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关联的因素分析256.1.4三次产业与城市化关联的经济计量模型266.2沙区的经济运行情况276.3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实证研究286.4结论与启示317.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327.1沙坪坝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27.1.1工业基础雄厚,但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327.1.2第三产业发达,市场潜力亟待发掘337

4、.1.3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347.2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357.2.1加强沙区工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城乡发展动力357.2.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67.2.3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397.2.4优化三次产业的地区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417.2.5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机制42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1.沙坪坝区现状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东邻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西、 南分别与璧山县、九龙坡区接壤,北接北碚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

5、,辖26个街镇园区,户籍人口74.6万,常住人口87万。沙坪坝区科技教育发达、交通通讯畅达、工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物流商贸繁荣,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增长引擎,未来将发展为主城区范围内着力打造的城市副中心。科技教育发达,是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区内有包含重庆大学在内的高校19所(含大学城),中小学113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有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国家级重庆大学科技园”、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全区教育文化形态完善,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文化工作先进区”;国家级重庆图书馆已投入使用。交通通讯畅达,是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全

6、国铁路集装箱网络重庆中心站、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和国家二级火车站等七个火车客货站棋布于此;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五条,成渝、渝长、上界高速公路纵横域内;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需半个小时。工业基础雄厚,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区内工业门类齐全,有嘉陵集团、西南药业、康明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42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有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知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形成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旅游资源丰富。沙区旅游业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形成了歌乐山名山旅游、磁器口古镇旅游、都市休闲购物旅游、田园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第三产业发

7、达,市场潜力巨大,是重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区。有重庆百货、新世纪、北京华联、王府井、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组成的20万平方米成熟商业圈;三峡文化广场步行街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商业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是重庆“长江三峡文明长廊建设示范点”。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为我区物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家金融机构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2.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意义图21 沙坪坝区三次产业结构(2007)随着重庆市近些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推进,沙坪坝的基本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沙区84%的区域纳入二环以内的“主城”部分,从空间上讲,沙区的绝大部分已属于“主城”范围。从沙区的人口规模来看,沙

8、坪坝农村户籍人口有20万人,但完全依靠农业作为经济来源的人不到10万人,只占沙区总人口的10%。从经济结构来讲,沙区第二、三产业加起来的比重超过90(图2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各区县位居前列,拥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辐射带动能力,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优势。基于此,沙区超前谋划、超前计划全区未来发展,率先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是沙坪坝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理念和创新举措。全域城市化进程强调从地区全局出发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着眼于城乡规划的全面统筹和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全域城市化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方针的科学设计和规划,

9、是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全域城市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找到新的途径。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是沙区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突破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从而实现沙区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全域城市化还要求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为重庆

10、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作用。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以建设宜居城市为依托来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全域城市化的推进成为具有沙区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它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借鉴,也为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作用。3.城市化相关理论研究3.1城市化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它是工业化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通常用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同时也应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城

11、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城市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的时空过程。3.2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本身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是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聚合,最终要实现城市自我良性发展。通过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了其规律性。首先,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的规律。城市化起因于产业革命,有着明显的历史起点;到了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在达到高级阶段以后会逐步稳定下来。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S”型运动(图31)。城市化进程要经历发生、发展、成熟三

12、个阶段,发生阶段变化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变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变化速度减慢。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期,即城市人口低于30,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即城市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第三阶段为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即城市人口超过70,城市化进程停滞或下降。成熟阶段城中前期中后期前期后期城市化率(%)80604020时间图31 城市发展阶段的理论曲线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别近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主要不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而是城镇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其次,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产业、人口

13、的空间集聚。城市化进程不是在全域范围内的均衡推进。表现出多数城市、产业、人口向少数区域集聚,并形成大都市带。比如美国的城市主要集聚在东西海岸,日本的城市主要集聚在东京到神户的太平洋沿岸。而我国的城市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再次,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超先增长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外部效益等的显现要比中小城市体现得更加显著,使得大城市具有超先增长的优势。最后,城市化表现出递进推进性。城市化的规律应该是一个农村人口转移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均衡发展过程。从城乡关系来看,城市化都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剥削乡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

14、乡一体化的过程。4.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产业发展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逐渐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就业人口也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产业在城市的聚集及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同时城市化使得各种要素不断在城市聚集又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4.1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消费资金,消费资料及生产资料,并且是城市人口的来源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

15、,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农业剩余,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和资本等的剩余,也包括农产品的剩余。农业剩余要素的流动不仅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提供资本和劳动力,而且成为推动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引起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集中引起了居住集中,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会聚集在工业企业周围,于是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依托于大量聚集的产业和人口,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继工业化的后半期,城市化的发展将主要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前期是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在推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只是工业化的陪衬和补充力;在工业化完成后,或在所谓后工业社会里,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型的、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业已上升为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