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14148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 民贵君轻B. 三纲五常C. 天人感应D. 和谐中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指的是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的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使儒学具有浓厚的神学性,故C项错误;和谐中庸涉及的是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仁”的基本含义

2、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故,选B。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表述错误,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A. 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B. 提供了政治理想

3、和道德准则C. 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D. 提供了兼爱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墨家提供了兼爱思想。故答案为B项。A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4. 读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 春秋B. 孟子C. 荀子D. 离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地区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是指燕国地区

4、,是指齐国地区,是指秦国地区,春秋为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孟子为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荀子为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离骚为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因此选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5.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 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 重农抑商思想严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说明两汉时期重视儒家经学,B选项符合题意;由“两汉时期”排除A,因为A项在隋唐

5、时期创立;CD项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探讨,不符合材料之意,排除。6.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天人感应”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正是其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大一统,排除;C项,“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是轻徭薄赋,排除;D项,

6、“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三纲五常,排除。7.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考点

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8.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A. 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C.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D.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答案】D【解析】“因袭传统”等字眼意在强调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董仲舒的学说是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而不是春秋之说发展的完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杂糅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迎合儒学传统而非新时代需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

8、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春秋、仁、义、礼和乐均属于传统经典。9. 复旦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中的一句比较经典的语录,它不是孔子的语录,传说是子思的话。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后来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因此对于这句话来说影响很大的人是朱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它选项都没有关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10.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

9、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图中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B项。A项,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是孔子的成就,排除;C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董仲舒的成就,排除;D项,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

10、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1.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B.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C.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D.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D正确;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是理学求学方式,A错误;心学主张内心反映,不是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也不是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B和C项错误。1

11、2.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 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 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 具有思辨性哲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等字眼一再强调宋代儒学已经趋于世俗化大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思辨性哲理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 学者

12、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A. 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B. 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C. 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D. 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明清时期“经世实学思潮兴起”可知其反对的是理学的空谈性理,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1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 追求民主自由

13、,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D. 追求清静无为,小国寡民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戴在头上的孙悟空“紧箍儿”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束缚,“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反映了明代反对封建纲常礼教和追求个性自由思想的出现。故答案为C项。A项,民主自由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清静无为,小国寡民”是道家的境界,不符合题意,排除。15.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

14、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之圣人,反对盲从孔子。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C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D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朱熹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点睛】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

15、、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16. 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说: 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有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该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朱熹D. 黄宗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C项首先可以排除;A王夫之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这两项也可排除;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其思想和材料一致,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