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14099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分析题】(1)原理: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践性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社会,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2)方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需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的关系。需要树立科学发展

2、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材料分析题】(1)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科学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的正真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之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3、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及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我们思考问题,做好工作都要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3)联系实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庆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4、性特征做出的判断。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的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和实际状况的理论思考。如:既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要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地看问题,发展的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实

5、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材料分析题】(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从意识的起源来看,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说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能动的作用。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6、: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2)方法论: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践表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意识作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贬低否认意识的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联系实

7、际: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于时代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通联系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联系的含义(2)方法论: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用全面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形而上

8、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的观点;把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过程放到普遍联系中去,从中把握它们的本质和地位。(3)联系实际:当代中国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树立世界眼光,抓紧机遇,发展自己。(4)联系观点的实际意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做到的历史潮流。我们既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第

9、二借鉴别人发展自己,第三把自己推向世界。(5)联系的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挥展和对外开放;“5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5个统筹”的协调发展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科学发展观是辩证法的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是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行是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

10、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单于独立的观察事物,准确的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要处理各种重大关系。5、新事物不可战胜(发展)【论述题】(1)原理: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用,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以为,第一,这是有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形式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复杂;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

11、级的利益,能得到进步阶级和社会势力的支持。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具体的运动过程,即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 ,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环节和部分。把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是形而上学的思想。(2)方法论:学会用法很赞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防止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3)联系实际: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古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

12、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6、本质与现象(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材料题】(1)原理:1、含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2、联系:首先,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现象居外可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部,靠理性思维把握;其次,二者相互依赖,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现象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其存在与变化依赖于本质。(2)方法论:在生活中,人们不能通过脱离现象去谈论本质,也不能停留于现象,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的实践,对这些现象之间的

13、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7、必然和偶然(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材料分析】(1)原理:1、含义:必然和偶然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3、辩证关系:区别: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必须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性背后总有必然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

14、法论: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物之一非决定论。在实践中,我们要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 ,增加行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善于敏锐的识别和把握机遇。8、显示与可能【论述题】(1)原理:1、显示与可能是反应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是指相互练习者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只包含在事物中,于是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可能性有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两种形势。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依据。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是指现实中缺乏充分的依据,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可能。3、辩证关系: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是可能,

15、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统一:可能是潜在的还没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充分展开的实现了的可能;现实成为现实:首先是可能的,有着先在并发展成为现实的某种因素和根据;现实中包含着新的可能,潜蕴着未来的发展方。最后可能与现实系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注意区分理想与空想,幻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联系实际:试用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一对范畴。实现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化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形成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不可分离。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不会变成现实性,它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以某种现实为依据;第三,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