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7712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新余分宜高一历史第三次段考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该学者

2、认为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国”与卿大夫的“家”“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能效忠其中一个“国”或“家”。这实际上揭示了分封制包含了国家分裂的因素。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D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以周天子为共主,承

3、担维护西周统治的义务,故A中的“集体统治”、C中的“诸侯割据”、D中的“地方分权”表述错误,排除;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官位和封土世袭,属于贵族政治,秦朝统一后,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属于官僚政治,故选B。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

4、部制,故选B。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由此排除A、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唐代三省六部制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5.宋神

5、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他的官职应是A. 刺史B. 通判C. 知州D. 提刑按察司【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时间不符,排除A;通判是宋代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故选B;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提刑按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

6、,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排除D。6.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 “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C. 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D. 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汉代中央官吏主要还是由外戚与世家把持,D项错误;三代时从政者是贵族,而贵族从政前要经过学校教育,A项错误

7、。B项错在“秦朝以前”,排除。7. 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

8、制达到顶峰。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点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前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高考命题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学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2)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命题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学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

9、要内容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制度的完善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实际,而非不断地改革,排除A;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丞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可见加强皇权是改革的核心,故选B;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皇权,而非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排除C;君权与相权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制度稳定的基础依赖于皇权,排除D。9.历史学家杨宁一曾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

10、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材料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 行省合理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C. 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D. 行省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信息看,杨宁一认为,元朝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朝行省“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即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故C项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片面

11、,故B项错误;“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不是行省制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C。10.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A. 反对实行君主制度B. 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C. 认为君主不能世袭D. 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读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认为天子的儿子如果不贤德,还可以由宰相传贤加以补救,废除宰相后,天子之子假如不贤德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由此可知黄宗羲是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全排

12、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11.“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降大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这说明A. 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B. 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C. 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D. 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古希腊的“民主”是指“人民”,中国尚书中的“民主”是指“君主”,这说明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考点:东西方政治制度点评: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可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

13、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A. 为民众获得直接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B. 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C. 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D. 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表明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政

14、治持批评态度,认为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无视人们的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差异。ABD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3.罗马法是人类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古代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个“法律观念”是A. 抽签选举、轮流坐庄B. 自由、平等、博爱C.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

15、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点评:关于罗马法,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1)高考试题重视罗马法对当代法律仍然有巨大影响的基本原则的考查,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1题。(2)罗马法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高考试题重视对罗马法阶段特征的考查。14.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 法律规定的立足点C. 立法的完整全面性D. 打击犯罪的效果【答案】B【解析】前者注重刑罚在打击犯罪中的重要性,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后者是疑罪从无,出发点在于维护人权;由此判断,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法律规定的立足点不同。15.“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 1688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