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05688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2.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试卷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客观性很强的历史材料。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 东周时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出现B. 三国时期史书中有关皇帝耕地的记载C. 汉学家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结论D. 教材认为水车是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答案】A【解析】东周时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出现,属于客观性很强的第一手史料。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中的“记载”“认为”均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

2、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2.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 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 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 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 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佃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含义和地位不同,但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地主或是封建国家

3、,本质上都属于地主阶级,佃农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B选项正确;封建社会的自耕农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A选项错在“一直”,故A选项错误;佃农的身份始终是农民,其地位也没有不断改善,故C选项错误;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故无法体现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故D选项错误。故选B。3.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流动人口众多B. 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由“皆聚四方无籍游徒”可知流动人口众多,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中“瓷镇(

4、景德镇)”可知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明万历年间”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由“佣工”可知,此时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4.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A.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 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可知明朝长途贩运贸易繁荣,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体

5、现商品经济繁荣,但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材料中棉花和布是农产品,故体现农产品商品化,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由“辄募旁邑民为佣”可知存在雇佣关系,故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关键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找出材料中几处关键的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辄募旁邑民为佣”并理解,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

6、现“新大陆”使A. 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B. 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 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 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信息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是站在全球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A正确;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70年代,排除D。所以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6.19世纪世界强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分析下表,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年

7、份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英国1.9%4.2%9.5%19.9%22.9%18.5%美国0.1%0.8%2.4%7.2%14.7%23.6%A. 第一次工业革命B. 第二次工业革命C. 第一次世界大战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美国超过英国是在1900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 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图表中的时间信息“1900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

8、断即可。7.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造成了: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A.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棉纺织业命脉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来看,当时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下降趋势,这有利于外国棉织品在华倾销,使中国传统棉纺织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

9、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排除D。8.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B. 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C.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民国初年到1920年和19271936年的历史阶段特征,民国初年到1920年和19271936年的资产阶级政权均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初年到1920年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所以选择A正确。其他

10、时间不符合。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9.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 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材料反映了脚踏车传入中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女性骑车并不能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故B错误,符合题意;女性骑车说明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故

11、C正确,不符合题意;“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说明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0.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A. 罗斯福新政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斯大林模式 D. 新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罗斯福新政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当时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

12、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1.“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与上述罗斯福就职演说相对应的新政举措是A. 实行美元贬值 B. 兴办公共工程C. 提高产品价格 D. 调整企业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可知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故本题选B 项,A

13、CD不符合题意。考点:罗斯福新政措施兴办公共工程12.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A. 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B. 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D. 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西方国家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故A正确,排除。政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错误,符合题意。当时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故C正确,排除。同时,政府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D正确,排除。考点:世界

14、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名师点睛】滞胀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全面危机阶段,滞胀现象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变得日趋严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19821988年,在治理“滞胀”的政策实践中,美国和英国都采用了以货币主义为主的政策措施,即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松政府管制,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减税,金融市场自由化,同时加强各国在国际资金流动、汇率、利率、关税、外贸诸方面的协调。这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15、”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 “开垦、开垦、再开垦”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主要是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点睛: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通过1936年宪法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后来赫鲁晓夫等人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14.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