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著述中的隐语.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6439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向著述中的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向著述中的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向著述中的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向著述中的隐语.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向著述中的隐语摘要:隐语在古代既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修辞手法。两者之间,无论从形式、特点还是作用,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有时很难分清。本文以刘向著述中大量含有隐语的篇章为例,辨析隐语作为文体和修辞手法的异同,梳理隐语从文体概念向修辞概念转化的轨迹。 关键词:刘向隐语文体修辞手法隐语有两个含义与文章学有关系。其一,文心雕龙?谐隐篇所称的“?”含“魏代以来”、“化为谜语”的谜语。其二,修辞学术语。前者将隐语视为一种文体,后者所说的隐语则指一种表现手法。两者之间,相似之处颇多,但又类别迥异。辨析这两者之间的异同,梳理概念间的转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从文学史发展环节来看,刘向著述

2、中有大量含有隐语的篇章,这些篇章中的隐语兼含上述两种意义。但更多地趋向于后者,呈现出由文体概念向修辞概念转化的轨迹。成为我们研究隐语的特征、作用及流变的最佳载体。隐语作为一种文体,在先秦时期并非独立出现,而是借用其形式寄寓某种道理,成为一种文本样式,即隐语型议论文。它是战国到秦汉时期设问体议论文的主要类型之一。“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就是流传很广的隐语型议论文,关于它的主人公,有多种版本。韩非子作楚庄王和右司马御座;吕氏春秋作楚庄王和成公贾;史记?楚世家作楚庄王和伍举;新序作楚庄王和士庆;史记?滑稽列传又以为是齐威王与淳于髡。但基本情节不变,中心题旨是君主应有所作为。但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创造出有

3、利于发挥君主作用的条件。君主一旦发号施令,就要立见成效。现以新序为例:楚庄王莅政三年,不治,而好隐戏。社稷危,国将亡,士庆问左右群巨曰:“王莅政三年,不治,而好隐戏,社稷危,胡不入谏?”左右曰:“子其入矣。”士庆入再拜而进日:“隐有大乌。来止南方之阳,三年不飞不鸣,不审其故何也?”王曰:“子其去矣,寡人知之矣。”士庆曰:“巨言亦死,不言亦死,原闻其说。”王曰:“此鸟不飞,以长羽翼;不鸣,以观群臣之慝,是鸟虽不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除此之外,刘向编著的说苑?正谏篇中。也有一则隐语型议论文: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台城郭,日:“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日:“臣闻主君好

4、乐,故以乐见。”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招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日:“诺。”咎犯中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是一也,便游赭台,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表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这些隐语型议论文,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从文体表面形态上看,是一种叙事体散文,而其内核则是议论。其道理是通过隐语寓托。处于潜藏状态。这种表层形态和深层形态的矛盾统

5、一,使隐语不仅仅成为一种文本样式,更成为一种表现手法。从文本样式到修辞手法。刘向的著述是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现存于刘向著述中包含隐语的篇章十余篇,上面两篇是比较典型的隐语型议论文。换言之,这里提到的隐语。是属于比较纯粹的文体概念。但在更多篇章中的隐语,则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这一类别中,有的篇章明显能看出从文体概念向修辞概念转换的隐语内涵。列女传?辩通传中有“齐钟离春”一篇,丑女钟离春借助隐语形式征服了齐宣王,被立为王后。现节选其中一段: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宣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推之,又未能得。明日又更召而

6、问之,不以隐对,但扬目街齿,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钟离春时曰:“令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惠。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硅笼疏,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如果单就这一段来看,可以视作是隐语型议论文,但从整体来看。这一段文字只是全篇的一部分,是为刻

7、画、展示钟离春才智而设。为写人服务的。也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隐语从一种文体演变为一种修辞手法。如果说这里的隐语还保留着文体概念的意义,“齐管妾婧”故事中的隐语更多地直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而出现,以隐伏奇谲的手法来表达所说的话,重在暗示。文章是由一个隐语生发的故事。宁戚想出仕,于是对外出的桓公击牛角悲歌,引起桓公的注意,并让管仲询问,可宁戚却打了个哑谜“浩浩乎白水”。这个隐语难住了管仲,五天都没想出来,十分忧烦。他的妾婧却十分轻松地破解:“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将宁戚的心事一语道破。后来桓公重用宁戚,取得了很好

8、的政绩。这里的隐语既表现了宁戚欲擒故纵、委婉含蓄的个性,更显示出妾婧的聪慧。同样,保留在新序?杂事二中的淳于髡问难邹忌的故事,也充满隐语的机锋。淳于髡分别以“雪白的貂裘上,用破羊皮修补,你认为怎么办”、“房子角落是方的,而灯是圆的,你怎么办”、“三个人一齐放牧一只羊,羊没有食物,人也没有机会休息,你认为怎么办”三句发难。邹忌则以“不把小人杂在君子里面”、“小心看守门内,不随便留宾客住”、“裁减官员,节省人力,让人民不受干扰”作答。显然。淳于髡的三问看上去莫名其妙。却暗含深意,是意在言外,旨在暗示的隐语。但这里的隐语已经不是文体概念,完全是一种修辞手段、表现手法,显现了淳于髡和邹忌两人棋鼓相当的

9、机敏和辩才。可见,在刘向的著述中,隐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旨在暗示。而运用这种修辞手段,在整个故事中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为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服务。作为表达手段的隐语,其形式有时是十分简单的字谜,如前文宁戚的谜语是一句诗:有时则是比较复杂的寓言故事,如列女传“楚处庄?”中的隐语,以动物的命运为喻,暗示楚王的现状。楚顷襄王外出游玩,遇到一个叫?的女孩:王曰:“子何以戒寡人?”?对曰:“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王曰:“不知也。”?对曰:“大鱼失水者, 王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前,不思祸之起于后也;有龙无尾者,年既四十,无太子也,国无强辅。必且殆也;墙欲内崩而

10、王不视者,祸乱且成而王不改也。”警告顷襄王靡费民力物力离京游冶,而且没有安排好继承人,很容易失去对王权的掌控。果然像她说的那样,国都发生了叛乱,幸好顷襄王听了?的劝谏,及时赶回重新控制大局。并且立太子,立?为王后。而新序、说苑中介子推(或舟之侨)的吟诗,也是借用动物为喻,抒情言志。现仅以说苑中为介子推抱不平的诗为例: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以龙喻晋文公,以蛇喻追随文公的大臣,以安土人穴喻各得其位,将晋文公在诸臣辅助下,流亡后取得王位的过程,及漏下对介子推的赏赐娓娓道来,充满隐语的暗示性。有时,又是比

11、较奇特的动作。如前文钟离春的隐语就是个动作谜语,表现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虽然隐语作为文体概念和修辞概念,在类别上迥然有异,但两者在形式、特点上却极为相近,有时甚至混为一谈。文心雕龙?谐隐篇举隐语文体例子称:“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这些事例中的隐语。于今仔细剖析会发现有的是文体,有的则是修辞手段。比如第一篇故事,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萧国,萧国大夫还无社与楚国大司马申叔展有旧,叔展用“有麦?吗?河鱼腹疾,奈何”暗示还无社逃到泥水里,但在泥水里会害病,怎么办呢?还无社回答“

12、目于眢井而拯之”,意思是说他会逃到枯井里。看到枯井就来救他吧。这两个人的对话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小片段。他们是在一种紧急状态下,曲为之言来暗指心声。这里的隐语更多的是一种修辞手法。之所以会出现文体和修辞概念混淆,主要原因在于,无论是文体概念还是修辞概念,隐语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用躲闪话来隐藏含义,绕弯子打比方来暗指事情。前文提到的“一鸣惊人”篇就是用鸟来暗喻楚王,用“不鸣”暗喻其不作为:庄?所说的“有龙无尾”暗指国君年老却没有太子。也就是说,比喻、暗示是隐语的基本特征,无论其是文体概念还是修辞概念,都离不开这一基本特征。而现代文章学,比

13、喻、暗示都属于修辞手段之一,因此即使我们把隐语当做是一种文体,它本身也暗含着修辞的意味。这使隐语从一开始,无论是文本结构上,还是基本特征上,都隐含着双重意蕴,为隐语从文体概念向修辞概念转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文体的隐语与作为修辞的隐语,其作用是迥然有别的,这也是我们前文将刘向著述中的隐语做一区分的依据。一般说来,作为文体的隐语其作用是“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见文心雕龙?谐隐),即重要的可以振兴政治、发展自身,次一点的可以匡正错误、启发迷惑。显然。与隐语型议论文的创作目的是一致的,更侧重于其政治、人生的传道意义。如新序?杂事四载: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

14、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如朱公而问日:“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上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壤,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而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通过两个大小、色泽一样的玉璧,一个值千金、一个却只有前者的一半,得出的结论却是施政应该

15、宽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是喻意深刻。而作为修辞手法的隐语,更多的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如前文的钟离春、邹忌等,隐语是为了展现他们的才智,是为了显示其性格特点而设立的。有的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如“齐管妾婧”中的隐语,在刻画了宁戚欲擒故纵、委婉含蓄的个性的同时,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介子推的吟诗既是前文的小结。也昭示着后文的进程。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服务的。有时也作为一种政治讽刺手法,如庄?的隐语就富含政治意味。综上所述,刘向收录的这几则故事,有的与先秦的隐语型议论文一脉相承。有的虽然不是纯粹的隐语型议论文,但却保留了隐语说理的基本形态,并将其与情节发展、结构生成、人物刻画联系在一起,将叙事和议论有机地融会,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汉以后,隐语型议论文罕见,但作为修辞方法的隐语却在诗文中屡见不鲜,重在斗趣与暗示,或是丰富诗歌的意蕴,或是显示人物的才智。或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文体形式到表现手法的过渡,刘向的著述记录了这两种不同的形态,更展示了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构成了这一进程中的环节意义。编校:董方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