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3881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12高考试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崇尚儒家文化 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 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 B C D(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

2、地亩 并末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 A册封五世达赖 B平定三藩之乱C首次征收地丁银 D接见过渥巴锡(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

3、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4、。(1)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8分)(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41C)【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

5、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7分)(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8分)(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

6、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公

7、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 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

8、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2011高考试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26(2011年江苏高考24题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

9、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

10、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通过考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考生形成对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观点。需要对材料作出正确解读、对所学知识有较好的再现。第1

11、问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来回答即可,主要指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第2问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可根据建国初我党和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摸索和做法相关知识点来回答。第3问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通过对材料三的分析来回答。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概述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较简单,也可从相辅相成的角度来说明。5(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

12、,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2分)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

13、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7(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