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93431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荒漠化的防治1、 三维目标a、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2)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

2、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4) 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2、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3、 教学方法1.图像分析法2.案例分析论证法4、 教学过程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1.复习导入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

3、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2.讲授新课板书 2。1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

4、荒漠化的土地。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1.概念2.成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人为原因典型地区危 害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的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农垦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板书 二.荒漠化的防治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学生交流发言:“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

5、规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板书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6、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学生交流发言: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

7、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

8、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板书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9、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 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板书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学生交流发言:措施 板书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板书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

10、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课堂练习: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3.板书设计21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 荒漠化的成因1、 概念 自然因素:2、 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二、 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三、 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

11、治理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雨林的环境效应。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森林的

12、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2世界森林现状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7)。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思考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在

13、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现状: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

14、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点拨: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点拨: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点拨: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思考 热带雨林为什么又称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点?点拨: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