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93400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宜昌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1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 突出人的作用B. 强化神权色彩C. 注重道德治理D. 依赖血缘纽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错误;注重道德治理,

2、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错误。故选A。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A. 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 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C. 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 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董仲舒这一论述是在神化封建统治,这一论述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的信息,也未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为维护皇权提供理论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

3、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上通天”等字眼是在神化封建统治。3.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A. 都来自官营手工业B. 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C. 与市场联系紧密D. 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唐朝皇帝,皇帝回赠精美手工业品,宣传王朝的富强,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D项正确。材料体现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不是都来自官营手工业,排除A。回馈的手工

4、业品的目的不是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而是宣扬中原王朝的富强,排除B。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流通,排除C。4. 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一变化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由禁止私铸铜钱到官府对私铸铜钱的宽容甚至奖励“废铜送至官府”,故这一变化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D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态度的变化客观

5、上鼓励了私人铸钱,没有涉及铜矿资源的丰富,排除A。B项与材料信息“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偿之”矛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私人冶铸获利丰厚,而是强调政府态度的变化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排除C。 5.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 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 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 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答案】D【解析】根据“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表明

6、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D正确;材料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没有涉及“注重门第”“注重科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对监察官选任的影响,排除C。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即可。6. 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据此可知黄宗羲A.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B. 推崇西方民主政治C. 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D. 改变了儒学

7、的本质【答案】C【解析】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是在深化传统的民本思想,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只是批判君主专制而并未主张废除君主制度,黄宗羲也未推崇过西方民主政治,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也是儒学的代表,并未改变儒学的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B.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答案】B【解析】据材料“庚子变乱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

8、是排满不排满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变乱指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当时清政府沦为列强工具,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故有排满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故A错误;材料反映当时仍有是否排满之争,不能说明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故D错误。故选B。8. 上海县志记载了同光时期一个独资经营五金铺的商人朱佩珍:“起家徒手,无所资藉,徒以重然诺,审取与,为士大夫所爱重。东西各国人士来此经商或旅游者,闻其名,争结纳焉。”此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 洋务运动的兴起B. 近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变化C. 买办阶级的形成D. 上海近代工商业已经起步【答

9、案】B.9. 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类别进口(%)出口(%)1913年1936年变化净比1913年1936年变化净比原料5.313.4+8.129.135.8+6.7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67.166.5-0.650.939.5-11.4A. 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B. 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C.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D. 国际市场得以拓展【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原料和半制成品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说明制造业不发达,故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排除A。C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仍以小农经济

10、为主,排除。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制成品出口减少,国际市场难以得到开发,排除D。10.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A. 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C.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D.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答案】C11.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A. 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 过分注重维

11、护清朝统治C. 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答案】B【解析】只是“制夷”而对富国忽略了等字眼足以证明魏源是对西方是缺少整体了解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维护清朝统治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只是“制夷”,是有不足但并非思想理论水平较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仍未摆脱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魏源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缺乏整体了解的。12.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

12、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 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 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答案】C【解析】“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等字眼意在强调“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在扩大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由于阶级局限性是不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影响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

13、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答案】A【解析】 “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是和民生问题有关的措施,属于民生主义,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就是民生主义,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属于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策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14.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

14、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不再以单纯的意识形态为依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从材料“1952年”可知时中国仍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排除A。材料中没有

15、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排除B。D项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故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等,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和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5. 1957年初,陈云在一次会议上说:“去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表现在财政和信贷方面是支出过多。如果冒进了,会出现经济混乱;如果保守了,则会妨碍建设应有的速度。但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陈云讲话的主要意图是A. 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B. 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C. 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D. 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云认为经济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相适应,防止经济规模超过国家财政支持,故强调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B项正确。1957年是计划经济时期,不会出现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而是强调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