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91514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东丰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注意事项: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计48分)1. 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 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C. 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D. 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答案】A【解析】从“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可以看出,清

2、代的徽州传承了千年的宗法制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田庄经济的信息;C选项曲解材料的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来判断这一点。2.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答案】A【解析】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正确,D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

3、;C不符合“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排除。3.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 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武帝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通过立法来约束地方豪强贵族,故C项正确;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的

4、问题,故B项错误;约束地方豪强贵族与西汉的外部环境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学生据此可以得出注重立法手段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4. 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

5、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5. 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址是雅典卫城西面一个叫普尼克斯的小山丘,会场能容纳约6500人。公元前340年,会场经扩建后,始能容纳约8000人。因此人们推断,通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约在6000至8000之间。而据学者计算,雅典成年

6、男性公民多时达40000人,少时也有25000人,由此可知A. 雅典公民不关心城邦事务B. 雅典多数公民因距离遥远而不愿参加公民大会C. 雅典民主空有虚名D. 雅典公民政治积极性没有理想中的高【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公民都积极参政的,即材料强调了雅典公民政治积极性并没有理想中的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公民热衷于城邦事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距离遥远”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而非空有虚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通过公民数和参加公公民大会人数数据的对比得出雅典公民政治积极性没有理

7、想中的高这个结论。6. 罗马法规定结婚的方式分为“有夫权”(包括买卖婚等)和“无夫权”两类。结婚的条件如下: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这说明罗马法A. 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C. 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D. 平衡贵族和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规定非常严密,并且还能和实际相结合有用,所以说明罗马法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出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的字眼,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罗马法是否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贵族和平民利益问题,选

8、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B.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C. 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

9、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排除C。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8. 1878年德意志帝国通过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规定:一切旨在推翻“现存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而从事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活动均予禁止。18831889年间,又先后颁行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这表明德国A. 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 采取两面手段遏制工人运动C. 政府主导法制化建设D. 社会主义运动推动民主化

10、进程【答案】B【解析】材料仅仅提及德国政府的政策手段,未提及德国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情况,故A项错误。一方面,德国运用法律手段禁止一切革命性的反体制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德国又出台各种保障性立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权益,以缓和社会矛盾。这种一边唱红脸一边唱白脸的做法,体现了德国政府试图采取两面手段遏制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及德国政府出台了几部法律,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整个德国的法制化是被政府主导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出台法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运动,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正面促进了法制化,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德意志帝国一方面在1878年通过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禁止一切

11、工人阶级的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在1883-1889年又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性文件,可见德国采取了高压和怀柔两面手段遏制工人运动。9. 清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履行与列强签订的诸条约,时任驻英公使曾纪泽表示赞同,但要求列强也守约,并据条约及国际法明细了列强在华的活动。曾纪泽的举措使清朝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C. 外交活动规范性增强D. 构建起近代外交体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曾纪泽所要求的内容来看,他不仅仅强调了中国对列强的履约,而且强调了列强在中国境内的活动范围,这是符合国际外交规范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

12、现出“加深”二字;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10. 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A. 虎门销烟B. 北伐战争C. 五四爱国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

13、或联系的时候”可以得知,辛丑条约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升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上,故此为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据“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得知是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故D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联系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六十年以前应该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此后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在随后的六十年,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产生了“上千次互相误解”,终于爆发了。席卷全

14、国的排外情绪”,即义和团运动。因此义和团运动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11.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可判断出该军事举动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据所学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揭开战略决战序幕,而不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

15、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故D项排除。点晴:判断该军事行动是就解题的关键,然后对备选项进行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准确答案。12. “公社”成员主张“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由此可见巴黎公社A. 试图建立联邦制国家政治结构B.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C. 实际上仍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D.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公社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邦联制的特点;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13. “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A.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 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D. 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