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4698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

2、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

3、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分三个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教材阐释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

4、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人口庞大这样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也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却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第一个问题)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首先 关于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新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

5、的经济形势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的是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总之,当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且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也正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经济形势为什么十分严峻?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b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c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4、国民经济的恢复面对上述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6、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后,我国的现代工业基础仍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曾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基于上述情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

7、义工业化,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提出的时间 2含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时间 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而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作为结束标志,当时预计约三个五年计划,加上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共18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过渡时期大约只用了7年时间。4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5一化三改的关系 “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6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人民政府

8、制订并开始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也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义建设的开始。3、“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内容(任务)一五计划提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A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

9、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B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公布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了。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3)成就:1工矿企业成就最突出:先后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P53学习延伸)a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b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

10、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2交通运输业成就也很大 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3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王崇伦 赵梦桃 李顺达)4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三大改造:(1)对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

11、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1为什幺对农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粮食问题特别严重。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采取了“赎买”政策,用和平手段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创举。(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

12、成)(3)存在问题 三大改造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否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在生产关系变革上远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经济体制上,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以至取消了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在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方面,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妨碍了生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背景a、1956年春,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时,党中央就开始考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开辟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于

13、此,以毛为首的党中央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b、56年苏共20大召开,中共在借鉴苏联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总结本国的建设经验。2内容 1956年毛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3意义 a、为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b、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建道路。(2)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2)时间:1956年秋3)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党和人民当前

14、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了经济建设应遵循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发表1背景、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

15、,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2发表时间19573主要观点a、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4意义 继承发展了八大路线,为以后中共开展整风运动做了准备(4)整风运动及反右派斗争1目的 为了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2内容 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3反右派斗争 在整风的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猖狂的进攻,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分清大是大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场群众性的反右派斗争随之展开。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5)八字方针的提出: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提出的时间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著名的八字方针3)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6)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962年初,中共召开了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了自我批评,会议前后还为反右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