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4321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晒晒当年的结婚照.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晒晒当年的结婚照一张小小的结婚照凝结了瞬间的表情,留下的却是时代的背影和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上海人结婚拍婚纱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当西方人发明的照相技术被引入上海后,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侨民率先拍起了婚纱照。西风东渐,潜移默化,拍婚纱照也成为上海人的婚俗。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婚纱照还是中西结合式的,新娘子穿了婚纱,戴了头纱,身着长长的礼服;新郎呢,这个时候很怪的,还是中国传统的马褂、一个(礼)帽,下面像裙子一样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娘全部穿婚纱,新郎也开始穿西装,穿燕尾服了,摩登的腔调还是蛮浓的。 失而复得的结婚照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一生中最美丽的照片,或许就是她的婚纱照。照

2、片上那美丽妩媚的新娘,或许是她爱人最美丽的记忆。张芝是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每每说起1950年代自己的那套婚纱照,她总有些悲喜交加。因为她的婚纱照竟然一波三折,辗转了,而时隔整整半个世纪后才回到她的手里。找回这张照片时,她的爱人朱曾汶感慨地说,给我一百万、二百万的现金,我觉得都远远比不上这一张照片。朱曾汶和张芝是1950年6月8日结婚的,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的第二个月。他们的婚纱照被悬挂在南京东路国际照相馆的橱窗里,婚纱照记录了夫妇俩花好月圆的美丽时光,也承载了不堪回首的人生记忆。朱曾汶和张芝是1947年相识相爱的,当时朱曾汶任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驻上海办事处

3、宣传经理,而张芝是上海一家私营广播电台小有名气的女主播。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爱情长跑,到1950年结婚,张芝和朱曾汶从旧社会跑到了新中国。新中国新气象,很多上海女性都穿起了列宁装、人民装,男人们也脱下了长衫马褂和西服,换上了中山装等中式服装。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郎穿西装、新娘披婚纱拍照的婚俗仍在延续着。张芝回忆,“我去订做了一个白缎子、旗袍领的婚纱。那时候穿旗袍比较多,也不大穿什么裙子的,也没有现在袒胸露背的婚纱。”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多家民营电台合并成为联合电台,1952年又并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张芝也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播音员。1958年10月1日,适逢国庆,也是上海电视台开播第一天,

4、人民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集会游行。由于张芝端庄漂亮,音色又好,当天她被借调到电视台担任“报幕员”。张芝用豪迈激情的语调播音,热切融入这时代的潮流,也想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几年后,*爆发了,流行抄家批斗。张芝很多衣着漂亮的照片,包括那套婚纱照,都成为反动资产阶级的“罪证”。张芝回忆道:“当时,我穿布拉吉、连衫裙什么的,就说我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给我扣了个反动资产阶级分子的帽子。”当时已经从电台调人中学教书的张芝被剃了“阴阳头”,对于她这样非常有个性的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挂了这种黑牌子在马路上游街,那更是不能忍受的。由于担心被抄家,他们将胸针、高跟鞋等等扔往垃圾桶里,就是不敢留在家里面。1966年

5、9月的一个夜晚,张芝含着眼泪,亲手撕毁了自己美丽的婚纱照,埋葬了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被毁了,张芝的心也被撕成了碎片。丈夫朱曾汶回忆说:“当时,我们都不愿意再受这个侮辱。我说你要走,我要陪你一起走,我一个人苟且偷生有什么意思?张芝写好了给女儿的遗书,之后,我们夫妻俩打开了煤气阀门,静静地躺在了浴室里。”在凌晨四点钟的时候,一个孩子一般是不会醒的,但是那天他们的女儿朱宁却突然醒了。她发现,通往浴室的门是打开着的,地上铺着褥子,父母就像睡觉一样平躺着。她感觉不对劲,为什么他们不睡在床上,而要睡在地上?女儿的及时发现,捡回了父母的性命,但是他们的婚纱照,连同他们关于青春的记忆,都在那

6、场政治风暴中随风而去了。张芝夫妇原以为,这辈子无缘再见自己的婚纱照了。没想到,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1980年代末,海峡两岸开始“三通”了,台湾的亲戚来上海探亲,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来,1950年他们结婚的时候,顺便将婚纱照从上海寄给一位在香港的姑姑。香港的姑姑过世以后,她的女儿在台湾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这张相片。所以从上海到了香港,又从香港到台湾,最后从台湾又给带回来了。就这样,一张历经40多年的婚纱照,辗转兜了个圈子回来了。虽然照片已经严重污损,照片上那个花童的臂膀都霉掉了,但是新娘子、新郎的这个脸蛋都好得很,张芝夫妇如获至宝。张芝动情地流下了眼泪,她说,我们几十年的感情投入,风风雨

7、雨里的经历,有了这张照片,好像我这一生一世有一个完美的交代了。非常年代的结婚照195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普通工人拿工资了,有点钞票了,上海拍婚纱照的青年人又多了起来。孙孟英是上海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也曾是王开摄影公司业务总经理,而王开照相馆从上世纪开始就成为明星、政要拍照的首选。那时,王开所有的着色师傅都是学过美术的,会画画的。衣服是什么颜色,花是什么颜色,着色师傅看好以后,就按照颜色来着色。照片出来后,就跟身上穿的衣服一模一样。1954年,同在上海棉纺织行业工作的陈根福和周美相识了,他们的恋爱简单而朴实。1957年结婚时,在上海大都会照相馆拍了婚纱照。

8、那时,周美是党员,结婚需要向组织打报告,婚礼也不能铺张浪费。然而,当他们走进照相馆后,就身不由己了,拍照片的老师傅拼命鼓动他们拍婚纱照,服装统一租借给他们。拍结婚照,钞票要蛮多的,周美有点舍不得。陈根福就动员她,说:一生就这一次嘛,钞票你不要考虑,都由我来出。那天,他俩拍了个把钟头,照片看了很漂亮。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拍出来全是黑白照,然后专门由照相馆的老师傅手工上色。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照片也不褪色。说来有趣,当年提倡勤俭办婚事,只有婚纱照还是富丽堂皇;都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唯有在婚纱照上,还显示出西方贵族的气派。1960年代,社会提倡的是朴素的美,本色的美,无产阶级的美,这也是当年的主流审

9、美观念。孙孟英说:“那时,我们照相业提出三点:提倡、允许、禁止。提倡拍革命的结婚照;穿婚纱吧,允许你拍,但是不提倡;明确禁止拍珠光宝气、戴耳环、戴金项链、戴镯子的照片。”1962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是一个经济短缺的票证年代,提倡勤俭办一切事情,当然也包括婚姻大事。1962年结婚的黄永祥、沈美娟夫妇,他们结婚时,没办酒水,只象征性地发了些喜糖。结婚了嘛,总归有个纪念的仪式,所以两人决定去拍一张结婚照,拍的也是很一般很朴素的结婚照。沈美娟新做了一件骆驼绒的棉袄,黄永祥穿了父亲的半新中山装,别两朵花就去拍照了。 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的电影导演,上世纪70年代初,他来上海拍摄纪录片,留下了南京路上行

10、人穿着打扮的真实面貌。当时正值“*”,简朴、单调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如果谁打扮得漂亮、时髦一点,就会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韩月红和孙育创就是在那个年代里恋爱结婚的。他们清楚地记得,当时谈个恋爱都不自由。有一次?到晚上六七点钟,大已经暗下来了,戴袖章巡逻的人就来讲,好回去了,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抓革命促生产呢。1974年结婚时,他们去拍结婚照,那个时候拍大概只有二角几分一张。一讲拍结婚照,你只要坐下去,照相师傅就晓得这样给你拍,没有烫头发的,没有婚纱,新郎新娘坐在一起,按下快门,拍结婚照的仪式就算完成了。他们的结婚证的影印里面还有八个字“勤俭节约,计划生育”,落款是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街道革

11、命委员会。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照上的鲜花没有了,西装没有了,新娘的头纱、婚纱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就只有很朴素的一件上装。发型呢,原来的大波浪没有了,新郎的三七开发型也没有了。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在这个照片里面都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来。王开摄影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成为上海最有名望的影楼,但是“义革”年代,王开也只能拍最普通的结婚照,婚纱照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销声匿迹了。王开摄影公司保留有一张1969年拍的结婚照片,新郎官是军人,他穿的是军装,新娘穿的是那个时候流行的两用衫。结婚照要带有喜气去拍的,拍的时候两个人都笑了,摄影师就讲了:“你们不许笑,世界上有二=分之二的人还

12、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你们笑怎么行呢?”拍结婚照本是一件美丽幸福的事儿,在那个年代,却要人们去想别人如何受苦受难,这就是那些年所谓的政治觉悟高的“*”式联想。那时候强调美丽也是有阶级性的,提倡的是所谓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念。结婚照最大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人生当中最幸福、最美好的一刹那凝结在这个婚纱照里面,然后永远地保留下来。过去年代的结婚照,既是人生的回忆,也是历史的记忆,既是生命的留影,也刻满了时代的烙印。色彩缤纷的结婚照“*”结束后,人们爱美的天性逐步得到了释放,这也体现在冯忠宝收藏的结婚照里。冯忠宝是上海的一位民间收藏家,收藏结婚照是他的一大爱好。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再到21世纪,他把人间

13、最美好的瞬间都精心收藏起来。1995年结婚时,他拍过婚纱照,从那个时候起,冯忠宝对结婚照、结婚证以及中国人的婚俗用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他的收藏人生。此后,他又陆续拍过好几套婚纱照,他把自己的婚纱照做成了厚厚的一本影集。冯忠宝觉得,过去年代的结婚照虽然看上去有些单调,但是他们质朴的倩影里诉说着的故事却是生动的,让人难以忘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一点点放开。结婚照里,丝绸围巾脖子上围一围,色彩好像就丰满了,虽然婚纱还没有恢复,但是鲜花又重新回到结婚照上面来了。1980年代,从噩梦中走出来的人们,渴望美,追求美,甚至有一种对美的宣泄。由于百万知青大返城,上海青年人中的结婚人数出现了“井喷”

14、,许多人都期望到照相馆去拍上一套婚纱照。上海有名气的南京理发店门口,常常一早就排起长队,很多姑娘在这里烫好头发,就直奔照相馆拍结婚照。新新美容城,新新美发厅,早上六点钟不到,新娘都在弄头发,弄好头发就到王开摄影公司去拍照。王开在七点前就已经发编号的纸头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发到一百多号,大概觉得差不多了就不发了。门一开,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那个时候王开最高一天拍多少?一天拍了260对。从早上一开门一直拍到凌晨一两点钟,第二天还是这时候开门。那时,人们追求富裕的心情也开始体现。以前结婚照上的新人露出来的是金项链,但是到了1980年代,为显示自己家境富裕,拍结婚照的时候人们有意识地将手表露出来,新

15、娘子新郎官都要将袖管卷得高一点,就是为了要露出上海牌手表,海鸥牌手表。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孙孟英是1982年结婚的,就在自己工作的王开照相馆,他和新娘拍摄了这套市面上少有的彩色婚纱照。新娘子穿了婚纱,他穿了一套蓝颜色的西装,相当好看。这个时候彩色照片刚刚开始流行,最时尚的彩色照片价钱相当贵,他拍这套照片,花去三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呢。因为总是接触最前沿的摄影技术,孙孟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尚婚照的引领者。当一般人都还在照相馆里拍婚纱照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尝试拍外景了。他的香港朋友带来了两套结婚礼服,都是很时髦的。孙孟英穿了这个衣服,一条红的裤子,一件花的衬衫;新娘子穿了一条很好看的裙

16、子,到浦东公园去拍外景,照片再拿到单位里面来冲洗。在浦东公园拍照时,一位老人家就说,你这个照片拍了像什么啊?这照片像阿飞家的嘛。那时候,阿飞是贬义词,阿飞就是跟流氓组合到一起的,叫流氓阿飞。他穿的红裤子多少让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不过也仅仅是看不惯而已,他们再也不会像“*”年代说他穿奇装异服,大逆不道了。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婚纱照市场更加热闹了,台湾婚纱影楼引爆了上海的擂台战,上海人也由此大开眼界。婚纱照不再只是拍一张两张,而是动辄几十张、几百张,风情万种,美不胜收。现如今的婚纱照,和他们父辈们的结婚照对比起来,真是恍若隔世。黄永祥、沈美娟夫妇1962年的结婚照一直保存了下来,几十年过去了,这张照片还是保存得比较好,他们时常抚摸这张照片,追忆年轻时代精神焕发的模样。2006年,一直遗憾没有拍过婚纱照的夫妇俩,也赶了一回时髦,去影楼补拍了一套婚纱照。沈美娟化好妆盘好头,戴上花,穿上洁白的婚纱;黄永祥身穿礼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穿上婚纱以后,依然风情万种。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