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选修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660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选修1.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忽必烈改制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于“忽必烈改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将课本的第2、3、4框题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框题学生自己掌握。二.学习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三.学习方法:自学辅导法、比较法。四.学习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五.学习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导入:蒙古族是我国

2、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3、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1、原因:、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2、方案:

4、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3、具体内容:(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中央宣政院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B、设澎湖巡检司C、开发云南行省(3)兵民分治(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4、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1、主要措施、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2、影响:使饱受战争

5、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国策改变:由逐水草而居以农桑立国忽必烈发展农业的措施:1、诏令天下,以农桑立国;2、严禁改农田为牧场,实行屯田;3、建立行政机构,完善法规,把农业兴废作为赏罚官员的依据;4、颁布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改制的评价、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实行“汉法”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忽必烈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