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83650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国历史复习 北师大.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06级中国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1、概况:(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居民: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元谋人。群居生活:北京人。氏族公社:山顶洞人,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 华夏之祖:华夏祖的形成:炎黄战蚩尤。人文始祖:炎帝、皇帝。禅让:尧、舜、禹。(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 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 强盛的国家:西周 纷争、变革的时代:春秋(3)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

2、清。(4)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几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四个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2、主要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朝正

3、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4、,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

5、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

6、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

7、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3、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禅让制: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世袭制:贵族家族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以来我国奴隶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

8、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其疆域,巩固了奴隶主政权,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魏国评定州郡人才高低选拔官员,分作九品,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士族制度: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在中央实行的官制,这一制度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这一制度被历朝沿袭。 科举制:隋朝开创的以人的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吏和各类人才的制度。因为科举制改变了

9、选择人才的标准,许多中小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步入仕途。这一制度使封建政府有效地笼络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打击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这实际是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表现。这时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摧残人才的一种制度,逐步走向反动。 八旗制度:这是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人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它对满洲人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古代重要改革变法改革是有见识的统治者运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

10、的变革和调整。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变法改革,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多数也达到了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1)变法改革的类型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这次改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进行的,使齐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促成社会性质转变地主阶级封政治改革商鞅变法。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对比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目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经济

11、发展内容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结果取得成功取得成功作用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5、治乱兴衰治世: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类型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第二类:某一王朝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必须注意到,在封建的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点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

12、化的情况。 (2)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动乱局面,这些动乱多出现于某一王朝的中后期,多是统治阶级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而发生的叛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八王之乱、三藩之乱(3)治乱兴衰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规律兴、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a统治者吸取前朝覆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 和发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b统治者自身良好的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相对良好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e.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动作用。乱、衰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皇帝腐朽、重用佞、宦官、外戚专权,

13、再加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6、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1)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应当看到每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的实现,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2)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统一;三国鼎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

14、的大统一。从时间上来看,统一比分裂的时间要长,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7、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1)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统治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体现为:封建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2)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中国古代战争的类型 原始社会争夺土地和人口的部落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争战。 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 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

15、争霸战争。 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 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明与瓦刺及后金战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入侵的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战争:楚汉之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等。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等。如秦、东汉、隋、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2)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评价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式,一系列战争为更朝换代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不断改造着各种政治力量,战争更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战争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条件。长期的战争形成的战乱,破坏了社会正常发展的环境,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评论战争的重要前提。一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都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也是正义的,值得肯定的。其性质应为侵略与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