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573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资阳中学高二历史半期考试.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资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2、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

2、推行的结果是()A.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D.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3、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 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 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D.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

3、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6、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

4、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即邦国制和城邦制。其中,“邦国”指的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8、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 )A. 首创皇帝制B. 实行三公九卿侧C. 推行郡县制D. 统一了书写文字9

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行省制度的创立10、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重要的原则是()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 “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 “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11、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评论的本质理解,最准确

6、的是()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 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12、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郡县的设置扩大了周朝疆域B. 血缘关系是受郡受县的依据C. 从贵族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D. 设置郡县意在加强中央集权13、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

7、了地方割据势力14、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15、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秦朝设置三公九卿西汉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清朝设置军机处。A. B. C. D. 16

8、、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17、下图是某朝前后期平民与贵族出身的官员通过某一方式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与图1现象有关的是 ( )A. 战国世官制 B. 汉代察举制 C. 曹魏九品中正制 D. 唐朝科举制18、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

9、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A. 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 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 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19、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

10、的行政机构20、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21、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时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A.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比成正比C. 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

11、 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22、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23、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24、吕思勉指出古

12、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最主要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2分)25、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

13、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

14、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再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解的原因。(12分)材料三: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

15、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