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2388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一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听了武汉大学代表查全性的发言,决定恢复高考。这不仅改变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更在实质上打破了出身的限制,使千万百姓切实感受到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温度。刚刚过去的十年,冤案堆积如山,无数人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备受打击。“血统论”或明或暗地出现,以出身为标准划等级、定贵贱,造成公道失落、社会割裂、民族自残,公平竞争变得遥不可及,“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1977年的高校招生被推迟到年底才进行,因而1978年实际上先后有两级学生入学。3月是77级,被称为“春季班”;8月是78级,被称为“秋

2、季班”。甘肃农业大学春季班新生入学不久,省委书记去学校视察。我妹妹同班有个三十几岁的农村同学激动得泣不成声,事后竟舍不得洗被书记握过的手。这个故事现在看起来非常荒诞,其实真正荒诞的是刚刚过去的时代。对于这位出身富农家庭的同学来说,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此生肯定与大学无缘。他还说,在生产队当社员时,别说省委书记,就是县委书记来,都要把地、富子女赶到一边去二我从小生活在中学校园,看高考比别人多了一个角度。1965年夏天,从7月底开始,酒泉中学传达室每天上午都围着一些不久前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无比热切又忐忑不安地期待着邮递员的到来。自行车铃声一响,嘈嘈切切立刻消失,人们屏住呼吸,接过一份份信件,然后爆发

3、出阵阵欢呼。被喊到名字的同学,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有个叫王天喜的农家学子,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直接从传达室跑到绿荫深处我们家,给时任校长的父亲报喜。由于跑得太急,他的眼眶都被树枝划破了。父亲踮起脚给他擦红药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父亲当时说,来年将有不止一个王天喜走出他的学校。他认为下一拨学生(66级,即以后的“老高三”)是他教过最优秀的一届。父亲亲自兼任66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以点带面,在全校推进抵制空头政治、强化智育的改革,使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他所带的班出现了一批好苗子。1966年春天,父亲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时,仍心系学生的备考:谁是文科尖子可以报考哪个学校,谁擅长理科怎么选学

4、校、专业把握更大,谁文理双全有更多选择,谁虽然落了些课但全力冲刺还有希望,谁被引入极左误区、功课欠账太多,今年的“高考列车”怕是难以挤上去曾任吐哈油田哈密基地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范天敏回忆:“1966年初夏,我们读完高中课程,正埋头复习,准备迎接高考,教室墙上已经张贴了一些大学的招生简章,发出令人神往的召唤。与此同时,报纸电台却整天批这批那,发散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空气。终于,五一六通知从天而降,*开始,陈校长被打倒,高考废止。我同大家一样,不得不又在校滞留两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被八年制的中学生。到1978年再跨进大学门槛,时间整整划过去12年。12年哪!等于叫我们在社会上从小学一年

5、级到高中三年级又上了一遍”人生有几个12年经得起如此这般“划过去”?更何况,这是一个人一辈子至关重要的12年!三废除高考五年后,1971年,中央决定部分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招生方针。这一方针中,除了“领导批准”是一条“硬杠杠”,其他几项形同虚设,这就给公权私用甚至胡作非为创造了活动空间。辽宁的“白卷英雄”一经录取,即担任所在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而后还当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种怪现象相当于在昭告天下:大学招生,学历和文化水平完全不计,考试毫无意义。我是1966年入校的初中生,我们这一级也创下过“中国教育之最”最与智育无关。在校三年,我们

6、没学过文、史、地,也没学过数、理、化。就像俗话说的,“麻袋片上绣不成花”,以我们的文化底子,怎么能走进高校?但是,16字招生方针出台后,我们班两个同学上了北大,成为肩负“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使命的工农兵学员,他俩都是高干子弟。当时有个政策叫“给出路”,即拿出极少名额招收家庭有问题,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插队四年后,同来的知青大部分已招工招干返城工作,我虽经贫下中农多次推荐,总是跳不出“农门”,成了剩下的“知青渣渣”。直到地区师范开始招收“社来社去”(从农村招收,毕业后回到农村)定向生,政策才落实到我头上。于是,我也当了一回工农兵学员。有了这两年的学习,我才有了后来参加高考

7、的知识储备。四1977年,我在甘肃省金塔县中东中学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和自己的学生同时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班上共有40来个学生,当年有1/3的人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加上1978年、1979年两年,考上的同学有三十几个),他们多是靠语文拿分,我这个当老师的却败下阵来,而且考砸的科目恰恰是自己教的语文。由于结局出乎众人预料,我的落榜成了中东中学乃至全县教育系统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作文本应是我的强项,结果问题就出在作文上。那两年,全县能在省级报刊发表诗歌者寥寥,我算一个。20出头被称为“诗人”,我难免头脑发热,但凡动笔,首先想到的就是诗歌。第一次高考由各省自行命题,甘肃的作文题是“不

8、到长城非好汉”。拿到考卷,我不加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百余行高腔硬调的叙情诗。交卷后,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稳操胜券。事后才知道,将作文写成诗歌,是不能计分的。时至今日,每每想象阅卷老师面对我的考卷哭笑不得的样子,我的脸还会发烧。真是以一时兴起,拿自己的前途开了个玩笑啊!当然,这次失败与其说是悲剧,还不如说是喜剧,人生舞台上的剧本,又岂是在前几幕就能读懂的?五1978年高考?R近了,我父亲从酒泉师范附小借了一间房子,要我和他的“老高三”学生包生有、杨利民一块复习备考。父亲给我们找来复习资料,让母亲给他俩辅导数学。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恶补”,我们仨自信地进考场,更自信地走出考场。 学

9、校正放暑假,我在酒泉家中,陆续听到熟人拿到入学通知的好消息:工业局“以工代干”(以工人身份从事干部工作)的杨利民以全地区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兰州大学哲学系录取,第三名则是火车站学校教师包生有,他被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不过,应届毕业生却极少考取,酒泉中学门房没能响起12年前的欢呼声。最新消息令我沮丧:音、体、美三个专业招生条件有修改,年龄上限是23岁,已婚者一律不收。我报考的是美术,刚刚超龄,刚刚结婚。想到又要落榜,心中顿生无边惆怅。一天,中东公社邮电所的老郭通过酒泉火车站邮电所辗转找到我。电话里,老郭用河南味普通话说:“陈老师,有你一封公函,师大来的”我说:“你快拆开看看!”一会儿,传来他高

10、兴的声音:“你被师大录取了。”我难以置信:“再仔细看看,别搞错啊!”“不会错,就是给你的录取通知。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六杨利民接到兰大的录取通知书后不久,妻子突遭车祸,伤及腿骨,卧床不起,他们的孩子又正在襁褓之中。杨利民向我父亲说了面临的困难,流露出不想去上大学的心思。父亲勃然大怒:“这次你不去,永远不要来见我!”以后在甘肃、内蒙古、交通部担任过相关领导职务的杨利民,一直对老校长的震怒念念不忘。我很理解父亲的心情,在他心底蕴藏着割舍不下的“66级情结”,他深知这批已被耽误12年的学生都不容易,每看到他们中成长起一个人才,自己心里就多一分踏实,多一分安慰。父亲带过的“老高三”那班同学虽然历经坎

11、坷,但无论和本校历届学生纵向比较,还是和同类学校横向比较,成才率都很引人注目有两名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有多名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有全国知名法律专家、文史专家,有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地方领导,有央企领导,有省部级官员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一段话:“77级、78级、79级这三届学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才,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一定能担当大任。”果然如此。记得那几年,每逢开学前夕,父亲总要设家宴,为升学的弟子送行。一次,后来在中国冶金建筑总公司任纪委书记的周立堂,以激昂的男高音唱出了大家的心情:“太阳出来嘞,喜洋洋啷”七我在火车上仍然将信将疑:既然已经明确限制了年龄和

12、婚姻状况,谁能对我网开一面?经过24小时颠簸,301次慢车到达兰州站,两三个同学举着师大美术系牌子在站外广场等待,其中一位现任青年文摘美术总监的海军笑着对我说:“猜猜我们几个为啥等你?想先见到全省美术状元。”海军是师大教工子弟,知道的情况多,也乐得说道:“你是美术系本届录取的唯一已婚又超龄的新生,因你的素描、创作两项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是本年度考生里最高的,所以,系里老先生们都力主破格取你”我非常感谢美术系的老先生们,尤其感谢当年决定破格录取我的系主任陈兴华和系总支书记党伯民。陈先生是晋察冀的老八路,抗战初期曾任贺龙的警卫员,后来在部队专事绘画宣传,黄继光烈士生前唯一一张炭笔素描像就是他的手笔

13、。先生的大名我早就听过,但进校前从没见过面。20年后,我任中共甘肃省漳县县委书记,一天早晨,在省城广场偶遇陈兴华老师。他拍拍我肩膀说:“你呀你,为什么偏要改行?画油画很好嘛。”想想先生从延安、晋察冀、朝鲜的战火中一路走来,执着地走向艺术高地,我无言以对。不过,尽管没有从事绘画专业,没想到,读书时的一幅油画作品,时隔23年,神奇地与我重逢了。1981年春天,我们全班同学去甘南藏区写生,我给尕海乡武装部的藏族部长画了一幅油画肖像。2004年,我带领省人口计生委的工作组检查甘南州的工作,已任碌曲县人大副主任的藏族兄弟竟然认出我来,还高兴地拿出保存得很好的我给他画的肖像。几十年来,我一直怀着对恢复高考

14、的感恩而努力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尽可能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我在定西行政公署分管教育两年,争取到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支持,我和同事们竭尽全力,终于办起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所全日制高校八回顾拨乱反正的破冰之旅,恢复高考是直抵人心的一缕暖风。恢复高考,就是恢复知识的价值,就是恢复青年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就是恢复对知识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国家民族的命运,就是无数个人命运的集合。知识在改变人生的同时,也开始改变中国。40年来,各类高校涌出了浩浩荡荡的人才大潮,源头正是恢复高考。那一缕暖风,吹动了万千考生和身后家长的心弦,也吹动了改革开放起点上的中国。春季班、秋季班新生不再年轻,“老高三”同学正步入老境,“40后”“50后”“60后”?W子同窗学习的场面,已经渐行渐远,变成了模糊的背景。然而,青春的记忆历久弥新,拨乱反正的暖风永驻心间。(编辑 王兵)作者: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副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