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81559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2.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卷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实质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是()A. 贵族B. 平民C. 工商业者D. 外邦人【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雅典国家形成的初期,贵族把持了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的长老会议,执掌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故A项正确。平民没有公民权,无法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实质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是贵族,而不是工商业者,排除C。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城邦管理,排除D。2.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A. 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B.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C. 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D.

2、国王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当时雅典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故A错误;由于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故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称为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故B正确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并非最主要矛盾,故C错误;当时没有国王,故D错误。故选B。3.在梭伦改革前,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的派别依次是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当时雅典是贵族政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平原派”自然希望加强贵族专制,故是。“海岸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却苦于缺少政治特权,而希望温和地改革社会,这样既不

3、会危及他们的经济利益,又能提高政治地位,故是。生活在社会下层、贫困无助的“山地派”则希望彻底改变自己经济上贫困、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而要求彻底改革,故是。所以答案选择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4.梭伦改革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举措是( )A. 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农工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能够参与政治,打破了贵族对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B符合题意;解负令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但没有涉及政治权利问题,A不正确;四百人会议中前三个等级均可以参加,

4、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但没有涉及打破世袭特权,C不正确;D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5.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没有触动贵族利益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梭伦阐述了他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调解矛盾,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错在恰好两个字上;说法错误,改革一定会损害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了调解矛盾一定会触动贵族阶

5、级利益。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目的6.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A.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B. 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C. 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D.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实质是调和阶级矛盾,材料中梭伦和叔本华的话也正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目的,即平衡不同人的利益,以巩固统治,A项

6、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C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说法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概况7.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A. 政治地位B. 血缘关系C. 财产多少D. 居住地域【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依据公民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故C项正确;政治地位、血缘关系以及居住地区都不是划分依据,故ABD错误。8.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B. 水利工程的兴建C. 私田荒地的开垦D. 井田制逐渐瓦解【答案】A【解析】西周晚期:

7、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A正确;其他选项不是突出表现。9.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解析】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ACD三项排除,答案为B项。10. 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 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C. 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

8、定了基础D.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秦国的奴隶主老世族,梭伦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二者都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所以选C。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梭伦在改革后被迫流落外国,二人结局都比较凄惨,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错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商

9、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据题干“商鞅变法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地而衰征”属于管仲改革,故A错误;“劝民耕农利土”没有肯定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依军功,行田宅”属于奖励军功措施,故C错误;“除井田,民得买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故选D。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废井田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

10、统一度量衡A. B. C. D. 【答案】B【解析】“(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的是废分封,行县制,故正确;“为田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废井田,故正确;“平斗桶权衡丈尺”指的是统一度量衡,故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奖励耕织,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13.“(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A. B. C. D. 【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

11、,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选组合,故选C;题干没有反映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排除ABD。1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由题干“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说明洛阳地理位置显要,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

12、中原地区。1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民族矛盾日渐突出阶级矛盾逐渐缓和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政权危机四伏,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影响财政收入,赋税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也非常尖锐,故思想说法都对,D项组合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16.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 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 迁都洛阳C. 移风易俗D. 汉化【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

13、知,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如制定官俸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等,后期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和汉化政策属于后期改革,故BCD错误。17.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B. 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C. 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 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答案】A【解析】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有改汉姓、易服饰,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等,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8.北魏

14、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先进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和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进步,故C项错误;改革鲜卑旧俗是社会习俗的内容,故D项错误。19.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A. 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 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 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 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俸禄制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就已经实行的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的内容是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C。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都是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的限定信息“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0.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下列哪一种局面A. 积贫积弱B. 战乱纷争C. 政局动荡D. 财政困难【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