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76400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边二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6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条形码填写和贴在答题卡上。3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吕思勉指出古

2、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排除A项;从四次“反动”的结果看,没有得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排除C项;封建社会分封制残余的存在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点睛:由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仍

3、有少数统治者试图以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 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A. 民主制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B. 民主制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C. 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D. 民主制使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材料“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

4、”是因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3. 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是人民所创造,权利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以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

5、人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A. 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B. 开创了民主共和制C.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国家,故B项正确;A项是英国,排除;C项是法国大革命,排除;D项是指俄国的十月革命,排除。点睛: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4. 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

6、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 主张君主立宪B. 反对民主政治C. 强调开启民智D. 主张贤人政治【答案】D【解析】“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索命少数知识分子成为政治领导者作用,故D正确;A、B和C材料均没有直接反映,排除。5.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

7、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从中国共产党才去的措施上看:“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成为当时工作的重心,说明当时党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革命问题的局势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党在这个时候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任务;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6.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

8、口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答案】D【解析】材料中表明国民党对于抗战的形势不仅从时间、空间以及世界人民支持角度阐述了抗战的持久性,符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故D正确;正面战场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故A错误;材料中是对抗战形势分析,没有提出作战方案,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故C错误。7.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

9、明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B.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C.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D.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从革命目标、领导阶级以及革命前途来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B项正确;A错在“一致性”,二者只有目标一致;材料比较的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区别,故C和D项错误。8.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A. 认为西方制度不适

10、合中国的国情B. 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 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答案】D.9. “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B. 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 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D.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答案】B【解析】从“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

11、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得出这一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时间不满足要求;C选项错误,“上海共识”是新世纪的外交成果;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A. 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B. 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C. 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D. 亚非拉美国

12、家是反对恢复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答案】C【解析】材料中“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说明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艰难,故C正确;A是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B中立足点不符合事实;D中非洲国家爱的杂同的主导力量。11.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是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他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不是为了建

13、立联邦一体化或者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是为了与美苏争霸划清界限,保持欧洲或者说法国的独立地位。所以该思想认识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属于民族主义的结果。选择A项;B项与题意不符,因此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在题中没有体现,因此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此时仍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点睛: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

14、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故选A项12.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D.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答案】D【解析】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相比而言是发达的,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

15、面积产量,因此,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故D正确;A是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B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与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无关,排除。点睛: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13.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C.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 资产阶级与平民实现了完全平等【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对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AC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14.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A. 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B. 社会主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