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4424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周口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周口市沈丘五高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ABCD.2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3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录,这主要出于下列哪一活动的需要A农业生产B战争C宗教祭祀D科技发展4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发展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5下列战役发生的地点在最东面的是A城濮之战B牧野之战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6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2、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7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统一趋势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ABCD8“战国七雄” 中的韩、赵、魏源出于A齐国B宋国C晋国D越国9下列哪项的手工业技术是用于漆工艺制造的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夹纻技术C金银错技术D用曲造酒技术10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

3、的确立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BCD11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主要标志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C井田制在各国瓦解D各国进行了政治改革12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军功授爵制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县制实行连坐法ABCD13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BCD14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B社会大变革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井田制的瓦解15下列关于青铜器铸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青铜铸造是夏、商、周三代手工业的

4、主要部门B商、西周青铜器产品只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商朝早期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16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章 B第一次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D疆域的南端在今天的南沙17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很早就懂得A保护自然资源B封闭山林猎场C严惩猎杀家犬D禁止乱砍滥伐18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的有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 垓下之战官渡之战AB

5、CD.19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20我国古代最早在今天广西境内设置行政机构的封建王朝是A东周B秦朝C西汉D东汉21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22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的目的不包括A推广儒学教育B扩大选拔官吏途径C加强思想控制D培养艺术专业人才23两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乱政的根源在于A皇帝年幼无知无能B外戚宦官内心昏暗贪恋权势C封建

6、专制主义制度D外戚宦官接近皇帝便于夺权24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有用水排鼓风冶铁出现棉纺织业用植物纤维造纸发明使用耧车ABCD25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通西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A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B扩大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D加速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26秦汉时期,下列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河套地区西南夷地区西域地区ABCD27汉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今新疆境内河西走廊西亚安息ABCD28若想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史实,应查阅A汉书B氾胜之书C史记D后汉书二、材料解析题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修堤梁,通沟浍(水沟),行水潦,

7、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荀子王制材料2: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简况及特点。(2)上述水

8、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30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

9、结合秦汉时期有关史实,说明造成儒家在秦汉不同命运的原因。三、问答题3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有哪些反映?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其内在联系。32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儒、法两家主张有何区别?其主张基于什么认识?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33汉武帝曾对其大臣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评价汉武帝这一言论。34纵观秦汉文化的辉煌成就,秦汉文化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h

10、ttp:/www.DearEDU.com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A 4C 5A 6C 7D 8C 9B 10A llB 12A 13C 14B 15B16D 17A 18D 19C20B 21B 22D 23C24A 25C 26A 27B 28A二、材料解析题29(1)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形成统一国家创造了条件。30核心:“天人感

11、应”,“君权神授”。实质: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受命于天,依照天意进行统治,神化君主权力,是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秦朝适应创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实行焚书坑儒、崇尚法家的政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黄老思想。随着经济的恢复,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孔孟儒学,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三、问答题31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反映: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诸侯纷争和战国七雄的

12、兼并战争,有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说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又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32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礼制”,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孟子思想基于他的民本

13、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多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韩非子思想基于“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不阿贵”,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33汉武帝对自己政绩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汉武帝即位时,王国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中央集权制还有待巩固。他“变革制度

14、”,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力量,进而剥夺大批王侯爵位,颁布“附益之法”,最终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汉武帝统治时期,匈奴经常袭扰西汉,使西汉北部边郡的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汉武帝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使北部边郡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汉武帝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是正确的。他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这对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巩固不利。在他统治晚年,战争一度使国库空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如果他的继承者继续他的做法,就是“袭亡秦之迹”了。34秦汉文化具有一些突出特点: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建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