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0806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帝的嗜好漫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皇帝的嗜好漫议历史上皇帝也罢,官僚也罢,普通人也罢,多少人因嗜好、爱好被人利用,因小事、小节而误了大事,失了大节,历史向我们讲述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故事。时至21世纪,经济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业余爱好多姿多彩,人的嗜好多元化,具体到领导、党员、干部,对于爱好、嗜好、特长之类,则要格外慎重,其行也正,其言也慎。“人君生当谨嗜好”万历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青春年少,敏而好学,5岁时就能读书识字,书法长进尤快。万历二年三月,这位小皇帝将自己书写的“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之法”的条幅,悬挂在文华殿的正中。张居正来文华殿见万历“纵笔如飞,顷刻毕就”,每个字足有一尺见方。12岁的孩子

2、书写这么大的正楷字,作为皇帝老师的张居正很是高兴。但张居正还是对万历练书法进行了劝谏。他说道:“赐臣之大书,笔力遒劲,体格庄严,虽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矣。但以臣愚见,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自尧舜以至唐宋,所称英贤之主,皆以其修德行政,治世安民著称。不闻其有技艺之巧也。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皆能文章善绘画,然皆无救于乱亡。由此可见,政德之大,不在技艺之间也。今皇上圣聪日开,正宜及时讲求治理,留心政务,以古圣帝明主为法。书法一事,不过借以收心而已,即使殚精费神,直通钟王,亦有何益?”之后,在万历的功课之中,书法课被取消了。张居正的这番话,可谓语重心长,一针见血。有两点很值得重视:其一,

3、小皇帝的职业定位,“君德之大,不在技艺之间”,在于“修德行政,治世安民”;其二,书法不过是技艺之巧,“借以收心而已”,就是水平达到了钟繇、王羲之的高度,又有什么益处呢。贵为天子,有些特长,有些爱好,并无害处。但往深处想,问题就出来了。君临天下,一言九鼎,一举一动,皆为圣旨。一打雷,全国都下雨,一打喷嚏,全国不但感冒,而且高烧。就是再好的皇帝,有个什么嗜好或特长,如果被哪位大臣、哪个宦官传个纸条,发个短信,可想而知,天下多少人会趋之若鹜,投其所好。韩非子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非常喜欢紫色的服装,齐国上下从大臣到百姓,都做模仿秀,像“*”时期,全国山河一片红,男女老少爱绿装,向齐桓公看齐,以

4、衣紫为荣。于是,紫色布料价格猛涨。齐桓公深感忧虑,他对大臣管仲说:“由于我喜欢紫色的服装,使得全国上下都穿紫衣,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现象,该怎样制止这件事情呢?”管仲说:“如果你想要制止这件事情,最好就向大家宣布,说我不喜欢紫色衣服。”不出所料,齐桓公“我现在讨厌紫色”的话语一出,就很少见到穿紫衣的人了。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个人的一个癖好,弄得下面的文武百官都成为他的“粉丝”,都自觉不自觉地虐待自己。所以,孔子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来皇帝的嗜好、爱好,有时是个好东西,有时

5、也是个坏东西。如此说来,宋徽宗作为皇帝,其职业定位就有些问题。让一个书画艺术才华卓越的人去当皇帝,可能是历史对宋朝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在书法上,他初习黄庭坚,后学褚遂良,杂糅各家,博取众长,独创 “瘦金体”。2002年4月23日,他的写生珍禽图拍卖时,从780万元起拍,一路狂飙,最后以2530万元的天价成交,由此创下了当时中国书画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纪录。正是他做端王时的“足球”爱好,让水浒传中提及的高俅这个市井之徒,飞黄腾达,祸国殃民。据说,高俅曾当过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他的发迹就是因为宋徽宗的嗜好所致。主子王诜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喜欢“蹴鞠”的端王(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正在园中

6、踢球,高俅便站在一旁看,当然他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个球星,连皇帝是他的“球迷”,端王便邀他对踢,高俅拿出马拉多纳的粘球技术,在赵佶面前卖弄一番。当然,他的球技和拍马术都很高超,很快得到了端王的百般宠爱,转眼间成了端王的亲信。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注定有皇帝的命,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大宋皇帝。胆大妄为的高俅踢球弄个队长当当也就可以了,偏偏在宋徽宗的提携下,一不小心踢到了宋朝中央军的最高长官的位置,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奇迹,对国家而言,是一个灾难。正是这个小人得志、无恶不作的“蹴鞠”司令,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著名的书画大家宋徽宗也落了个身死异邦、尸骨无存的下场。有的皇帝的爱好就莫名其妙,极其怪

7、异。唐僖宗好蹴鞠和斗鹅,把全国鹅价搞得飞涨。四川节度使出缺,有四人争着要去。唐僖宗决定采用击球选官。结果球艺高出一筹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唐庄宗喜欢摔跤。一天,大臣李存贤和他比赛,李存贤最初不敢亮招,唐庄宗将他:“如果胜我,赏你一郡。”李存贤再次角斗时,竟把庄宗摔倒在地。庄宗说话算数,封他为蔚州刺史。南朝齐废帝萧宝卷特别喜欢做生意。他为了过做生意的瘾,下令在宫中的后苑设立市场,和宫女太监们共同做买卖,并建立起了“管理机构”。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做木匠盖房子。北齐后主高纬居然爱好当乞丐。这些皇帝,大都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被奸臣利用,祸国殃民,基本上不是好皇帝。所以,还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清醒。对于

8、皇帝的嗜好,他有独到的见解。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与侍臣有一段关于嗜好的精彩对话。朱元璋说:“人君生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侍臣说“陛下谨嗜好,正心之道莫过于此。”皇帝说:“人岂能无好,但在好所当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谄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无病之病”的三剂偏方?冠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

9、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用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医治未病”的道理。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我以为,个人嗜好就是一种“无病之病”,“无患之患”,无病变小病,小病成大病,不防不治,都要人的命。治疗此病药方很多,此有偏方三剂,无妨一试。善待个人爱好。个人有点嗜好、爱好、甚至癖好,乃人之常情,作为领导,官员,干部,有点嗜好特长,并不是什么坏事,

10、让嗜好成为业余休闲的调味品,人生修养的助推器,工作之余,写写字,钓钓鱼,打打球,唱唱歌,闲情逸致,调节身心,何乐而不为。凡事有个度,当嗜好的苗生长成贪欲的树,可能结的就是祸害的果。嗜好无限扩张,就会变成享乐主义,奢靡无度。嗜好变了味,就成了贪赃枉法、受贿敛财的口实。有的人写的字实在不敢恭维,像狗爪子扒一般,可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周围围着一帮溜须拍马的人还要帮忙弄个金奖,弄个书法家会员当当,更有甚者,写幅字弄去拍卖,值个几万几十万,又拿去换些名人字画,如此了得。真是令人笑掉大牙。某个地方领导就那么点爱好,喜欢打网球,结果这个地方网球场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个地区的领导喜欢视察开发区,看文化广场,

11、结果这个地区贫困依旧,广场豪华,连乡里都搞起了开发区。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以防斗肖之人投其所好。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冯志圻有爱好不事张扬,见到好东西不动声色,真是个好同志啊。 慎对投其所好。严格地说,投其所好,并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出在这个“好”字上。好恶之间,泾渭分明,天壤之别。好之爱好多好之,不良嗜好勿好之。对于那些投其所

12、好之人,更要明察,慎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投你之好,非人之好,乃权之好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赖昌星有一句“名言”,其实是他的心灵表白: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正是揣摸他人的嗜好而投其所好,赖昌星才得以俘虏了近200名党政干部,营造了他的“走私王国”。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叫公仪休的人“嗜鱼拒鱼”的故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有人献鱼,公仪休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公仪休话说的很明白,正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

13、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要想长久吃鱼就不能受人家的鱼。习惯平淡平静。今年8月上旬,温家宝总理去医院探望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谈到和谐社会建设时,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用季老“人的内心和谐”思想,引导我们的“嗜好观”,大有裨益。生活平平淡淡,内心平平静静,一生平平安安,多么美妙的和谐境界。有点爱好,自娱自乐,不声张。有点愿望,自我把持,不外露。有点需求,自行解决,不求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临危受命,大胆改革,提出了“天变不足

14、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法律,限制地主阶级,减轻农民负担,触犯了许多官僚、富人的利益,引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对王安石的改革群起而攻之,使改革终于失败。有人说,古往今来,改革者落马,总没有好下场。王安石是个例外。尽管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安然无恙。奥秘何在?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王安石说:“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最终还是没有接受。有个官僚叫邓绾,曾为王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职,王安石就将此事公开,并宣布为邓绾的“罪过”。就连他的夫人为他找了个美妾,他都坚辞不受。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政敌对他无懈可击。所以,诸葛亮在戒子书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如果能像胡锦涛同志要求的那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通过内心和谐,修身养性,甘于寂寞,习惯平淡,心灵平静,抗贪欲,拒诱惑,远小人,真君子也。人有嗜好,祸福谁知?或苦口良药,或不可救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