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9232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苏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介绍http:/www.DearEDU.com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有幸有这样的机会介绍南京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和研究的情况。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南京市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将这一课程更好地全面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就南京市进入高中课改一年来对于普通高中研

2、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一简要的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普通高中在必修中的研究性学习学习部分是整个课程设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国家课程计划的必修部分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分要求是最高的,共计23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15个学分才能达到毕业的最低要求。在必修模块中,语文、数学、外语要求10个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要求6个学分,政治、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要求8个学分,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技术课程的开设,南京市历来重视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不仅要按课时要求开设研

3、究性学习课程,还要不断研究,强化重视程度,调配优秀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努力把这门课程开好。南京市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已全面开设,根据课程的性质,南京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有多种形式,市教研室就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践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和便利,尽可能做到学生在更大范围的选题研究,其中主要是:1、与学科课程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科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学科知识问题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辅导教师通常是各学科教师。在学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研究解

4、决学科知识的重难点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2、根据教师的特长全校设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由选题研究,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过程辅导。每周集中一定时间向全体学生开放,自由选题进行研究。如南师附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市中华中学等学校每个星期四下午为研究性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辅导教师到不同地点做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活动。南京市中华中学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过程管理。3、全市所有高中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所研究的专题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了解

5、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和策略,一方面学习和训练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下面以南京市开设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简要介绍我市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和研究方面的一些做法。为什么?2005年9月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如何落实新的课程计划,平稳过渡进入新课程,市教育局、市教研室以及其他的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研究工作,加强高中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知识技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课程的文件和指导意见等。其中南京市教研室在新课程实践

6、了近一个学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文件,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下发了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推进规划汇编,明确了各学科高中三年的新课程推进计划,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学生学分认定的指导意见,为学校和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明晰了思路。在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学科推进规划部分明确提出了南京市普通高中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我们在设置这一课程时是基于以下考虑的:1、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也是此次课程改革公认为的一大亮点,南京市一定要将此课程真正落实到学生

7、的学习中去。2、开设这一课程有一支年轻上进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去实施。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内容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师去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固定了教师队伍,也相对集中了研究的领域,有利于教师之间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和交流,能够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3、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导学生做相关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深化和发展学校的优势,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4、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和策略,还在研究过程中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工

8、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打下了基础。5、通过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引导和帮助学校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什么?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信息技术领域内学生感兴趣、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各种专题,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通过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来实现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专题的选择、撰写开题报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培

9、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做?在将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这一课程的开设:1、成立专题研究组加强研究。要切实开展好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先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研究,为此南京市教研室综合实践组专门成立了以市学科带头人和市优青为主要成员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组,编写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案例,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前期已经在网上发布了相关的学习和教学资料,研究组将于今年8月底之前完成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下学期开学前将以文本或网络资料的形式发到每位老师的手上。2、开展了一系列教师研究、培训活动。本学期先后在

10、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四中等学校开展了高中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教研活动。在南京市中华中学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参加研究的学生以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分组合作研究学习,以制作电子相册为大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组选择用不同的制作软件,完成电子相册的制作,研究所使用的制作软件的特点和操作技术,制作出不同主题和内容的电子作品,每一专题研究组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感觉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轻松,能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在南京四中,向与会教师展示了两种类型的活动,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后,根据选题进行自由组合分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的汇报交流指定了表达方式,一种是用电子报刊的

11、形式展示,一种是用网页的形式展示,学生通过专题研究活动既学习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也学习了电子报刊和网页的制作软件,使研究活动更充实,收获更多(演示四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网页)(演示南京市中华中学研究性学习网站)。除了全市的活动之外,每个区县的教研员也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交流展示活动,使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3、开展了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评选活动。市教研室在每个区县进行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初评的基础上,作了南京市高中案例的评选活动,最后还请部分优秀案例的撰写教师向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了案例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培训,教师们统一了认识,新课程改革中关

12、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非常有益一门课程,大家将不懈努力,把这一课程学习好、落实好。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比如教师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更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等。也许我们对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采用的方法也还是很不完善的,但我们毕竟有了一点尝试,有了一点收获,在看到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时,我们有了些许的安慰,也感受到我们肩负的责任更重。希望通过此次的交流研讨,能够得到各位兄弟市领导、老师的指导,也希望能够与各位老师一道,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共同奋斗!祝各位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学习愉快!谢谢!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编辑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