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68329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 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

2、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 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

3、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 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 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 计算P101 基因型适合度

4、W=mlW 表示适合度 m 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 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 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 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

5、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森林和草地燃烧过程中,作为烟中的颗粒物质挥发,使大量的肥料丧失,尤其是 N防火管理: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森林防火阻隔系统的组成部分即绿色防火,利用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 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烧物管理。在人为控制下,一低强度火消除或减少地面可燃物加强防火管理。制作森林防火规划,开展火险预测预报,增强航空护林等工作,对人类用火严加控制。r-选择和 k-选择的特征及优缺点?特征:r-选择 k-选择气候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死亡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存活 存活曲线 III 醒

6、,幼体存活率低存活曲线 I,II 型,幼体存活率高种群大小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环境容纳量 K 值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容纳量 K 值 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体型小,单次生殖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大,多次生殖寿命 短,通常1 年最终结果 高繁殖力 高存活力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的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优缺点:k-对策种群竞争性

7、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 k 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受到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 r 值,种群恢复会比较困难相反,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 r 值使种群能迅速恢复,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水生植物群落演替(水生演替)过程?旱生演替过程?水生演替:1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在此阶段中,植物漂浮生长,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代表植物:浮萍、满江红及一些藻类植物。 2 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 57

8、m 处,湖底裸地上最早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的植物。轮藻属的植物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沉积加快,自然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当水深达到 24m 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的生物量更大,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 3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莲、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生物量大,对湖底抬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的叶片大量漂浮在水面,使得水面下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这样就迫使沉水植物向深水处转移,这样又起到了对湖底的抬升作用。 4 直立水生阶段:浮叶根生植物使得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现创

9、造了条件,最终直立水生植物(例如芦苇、香蒲、泽泻等)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直立水生植物的根很密集,使得湖底迅速抬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一些浮岛,原来被水淹没的湖底开始与大气接触,生境开始具有陆生植物生境的特点。 5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从湖底被抬升出来的地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含有近乎饱和的水分。喜湿植物开始定居。若此地区气候干燥,那么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很久,很快旱生草类会取代湿生草类。若该地区适合森林的发展,那么,该群落会继续向森林群落演替。 6 木本植物阶段: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是灌木。而后随着树木的入侵,形成了森林,湿生生境也最终转变为中生生境。可以说,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

10、泊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因此由湖畔向湖心观察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旱生演替:1 地衣植物阶段:岩石表面无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贫瘠而干燥。这样的条件下,最先出现的是壳状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之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些小颗粒,在地衣残体的作业下,小颗粒有了有机成分。其后,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继续作用岩石表层,是岩石表层更加松软,岩石碎粒中的有机质也逐渐增多。此时,地衣植物群落创造的较好的环境,反而不适合它自身的生存了,但为较高等的植物类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 苔藓植物阶段: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

11、期,开始出现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苔藓植物的残体比地衣大的多苔藓的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腐殖质,同时对岩石表面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岩石颗粒变得更细小,松软层更厚,为土壤的发育形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 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演替继续向前发展,一些耐旱的植物种类开始侵入。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土壤条件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若气候允许,该演替可以向木本群落方向演替4 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 ,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 5 乔木群落阶段:灌木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2、,喜阳的树木开始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森林。最后形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乔木群落,形成了地带性植被即顶级群落。生态农业的特点?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及类型?生态农业基本特点: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稳定、高效与持久性;地域性。我国生态农业特点:(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利用共生相养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循环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我国生态农业典型类型:1 立体种群养殖类型,2 物质循环利用类型3 生物相克避害类型,4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类型,5 资源开发利用类型,6 区域整体规划类型P315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有哪些?1

13、 保育对策应该包括全球的、国家的、地区和地方的等一系列不同层次2 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3 迁地保护是将野生动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4 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6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7 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氮循环的主要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碳循环:1 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氮循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

14、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由此可见,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已成为氮循环中最活跃的区域五 论述P286 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减缓影响?普遍认为,温室效应引起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如极地的冰会融化

15、,海洋会因热而膨胀,海平面上升,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海平面的上升会影响到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部分城市可能要内迁,同时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生产全球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气候带北移,是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全球变暖对动植物分布的模式及生物多样化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气候变暖可能会影响到一些脊椎动物的繁殖能力,还会影响到爬行动物的性比。是昆虫发生更多世代,农业害虫会导致减产。再者,全球变暖会引起生物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引发热带病,如瘟疫。减缓全球变暖关键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颗粒物的增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是改善能源结构,二是提高能源效率。其次,提倡植树种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面积,一增加生态系统对 CO2 的吸收能力,同时也明显地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