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过程中的三个不能代替 .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66084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过程中的三个不能代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过程中的三个不能代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过程中的三个不能代替 .doc(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分析过程中的三个不能代替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施福荣 314000http:/随着考试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材料分析题在历史与社会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同样的材料和问题,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教学效果却相差很大。许多课上,学生分析不到位,回答比较零散,逻辑结构混乱,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材料展示、引导分析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听”不能代替“读”和“看” 我们知道材料分析题的第一步就是出示材料,怎样出示更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我听课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老师是由自己

2、“读”或“讲”来呈示材料,认为这样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材料分析的效率。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听”。“听”的过程其实就是被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思维活动不得不跟着老师阅读的速度。但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这说明我们老师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环节改变一下,不是“听”材料,而是让学生自己“读”和“看”材料,效果会不会一样呢?我认为肯定不一样,因为学生自己“读”和“看”的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了,在读和看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掌握时间和速度。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另外在“读”“看”过程中由于有现实的载体

3、,因此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二、“说”不能代替“想”和“写”在阅读材料并且明确问题后,许多老师紧接着就开始提问学生,学生你说一点,我说一点,虽然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对每个个体学习者来说,问题其实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只能“说”一些比较散乱的观点,不能对问题进行较完整的表述,他们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还是比较差。长此以往,学生会对集体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而失去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出示材料和问题后,还应该要有个让学生“想”和“写”的过程。要有让学生分析、思考、整理、加工信息的时间,能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清楚并叙写下来,以便于了解自己问题解决得是否全面,提高自己独立、

4、完整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考试时,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老师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时,不能忘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讲解”不能代替“分析”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老师往往在最后对问题进行“讲解”,告诉学生标准答案是什么,怎样回答才是比较全面,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学生则认真听,不断地把答案要点记下来。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对最后老师的讲解进行关注,而不积极参与整个分析过程,因为他们知道反正老师会告诉答案的,这说到底是“授之于鱼”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分析”就不一样了,分析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材料的要义,抓住其中的关键部分,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它设问的角度、范围,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才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于渔”。所以,看似简单的材料分析过程,其实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能力培养,关注学习过程,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编辑 -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