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63131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4必修2.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基础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西两市各有220行。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唐代

2、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3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

3、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2)奴隶社会井田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

4、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

5、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6、。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7、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主要有: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

8、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变动趋势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

9、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2、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2)原因: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评价:积极: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

10、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消极: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要点名师精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古代商业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导地位。 2.处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又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

11、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但政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4.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中国古代商业起源早,不断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7.汉代以来各朝代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商人团体商帮。【训练】 (2011本溪

12、模拟)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洛阳城中出现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而且是为潞州商人提供商务、汇兑、装卸货物的场所,这说明潞州商人已形成经商群体,称为“商帮”,这种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正确。“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点析】(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

13、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2)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3)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

14、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训练】(2011南京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

15、国”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解析】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知A正确;B、C显然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可以排除;由“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可知D错误。【感悟高考真题】1、(2011浙江文综T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 B. C.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选D。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