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3131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密码猜题卷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密码历史猜题卷一、选择题(4X12=48分)1、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3、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

2、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这表明智者学派认为A神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B神对社会人生起着超自然作用C人要摆脱基督教的统治 D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B、 C、 D、5、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A B C D6、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3、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7、2008年11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成为首位入住白宫的黑人总统。5月英国首相布朗对奥巴马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表示祝贺,并期待与奥巴马密切合作。关于美国和英国政治体制的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A、 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拥有实权 B、 B、英国和美国的政体类型相同C、二者建立的经济基础、国家性质相同 D、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权利分配特征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

4、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朝核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A B C D10、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A B C D1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

5、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12、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二、材料分析题:(28+24=52分)13、(28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

6、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3) 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2分)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 与材料

7、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2分)你怎样评价?(2分)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5) 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 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

8、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回答:(1) 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3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

9、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回答:(2) 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6分)材料三: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回答:(4)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10、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一)1-12 ADDDB BCBDD CA13.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

11、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14. (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2分)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3分)(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12、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分)(4)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2分。如果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进行立论,也可得分。)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