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2929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张掖二中高三历史月考 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掖二中20162017学年度月考试卷(9月)高 三 历 史一、选择题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 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A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3“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

2、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 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 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 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 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3、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7、“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 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 从本质上说明 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 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 D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8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 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 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

4、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 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 是指 A太学制度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9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0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播种方式的变革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

5、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12、 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载,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 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增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1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

6、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4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时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15、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他害怕外国人会支持

7、很多中 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前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这种政策”当指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推行闭关锁国 C坚持重农抑商 D严禁商品出口16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中国英国日本中国英国日本287%52%31%298%95%28%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7、德国汉学家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中国 的黄金时代”,他们得出这样的观点

8、主要是基于 A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C四大发明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D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18“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 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19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A歌

9、颂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C赞扬社会道德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20“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 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古代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的开辟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1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 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能够作为反驳证据的是2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10、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3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 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 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2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 会力量对

11、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2518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 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 烂的房子。也就是风吹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责任内阁 B分权制衡C法律之上 D虚位君主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 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

12、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 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 B C D2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 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28这部宪法只有六千多字,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基本维持原框架,游刃有余,是人类历史上 的一个奇迹。它被称为“一群天才设计的,而蠢才都能运行的制度”。材料中的这部宪法是A权利法案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