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53648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名同一音符异李端鸣筝 、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比较谈王美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 端鸣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听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即今人所谓古筝,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唐诗中有不少是写听筝的,李端的鸣筝 (诗题一作听筝 ) 、柳中庸的听筝与白居易的夜筝便是其中的佳构。这三首诗,题材相同,但其内容与写法有别。李端的鸣筝 ,其着眼点不在描写弹者的技艺,也不在再

2、现乐曲的旋律与效果,而是以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见其爱意。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极其自然地将地点、人物、事件等交代了出来。地点,在玉房前。人物,当是一位妙龄女子及其意中人:前者是从素手 二字获取的信息, 古诗十九首之二(依文选排列次序,下同)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之十有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皆用素手状写妙龄女子洁白的手;后者是以 周郎借指。事件则是妙龄女子借弹筝向其意中人传情、探情。周郎,即三国时吴将周瑜。史载,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即便喝醉酒也分辨得出,必回头看一下,故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 之谣。此诗中的周郎 借指弹筝女的意中人。这里,诗人以弹筝女故意将曲子演奏有误之神态,写此女向

3、其意中人巧妙传递心中的爱意,并试探意中人的心意,用事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如同己出,别有一番韵致。与其说这是一首写鸣筝 的音乐诗,还不如说是一首借鸣筝 而抒写妙龄女爱情的情诗。其格调是轻快的,全无汉代侯瑾筝赋所说的筝声给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之感,这也是此诗与柳中庸的听筝不同之处。柳中庸的听筝 ,则从听筝者的角度着墨,重在抒写其听筝之感受。开篇两句,点题,总起。其中,抽弦促柱 四字,点出弹筝者特殊动作,弹者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 ,急拨叫促柱 。全诗直接写弹筝者动作的仅此四字。听秦筝 三字,点破题旨。 无限秦人悲怨声 ,紧承听秦筝,概括地写听筝的感受,为全诗定下了悲怨 的抒情基

4、调。无限 二字,极言悲怨之深。接下去数句,从不同的层面具体地写听筝的感受,紧扣悲怨下笔。 似逐两句,写筝声似柳条拂着春风,依依惜别,杜鹃对着落花,啁啁啼血。这两句并非表现筝乐的内容,而是摹写筝乐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换言之,也就是抒写诗人听筝的感受。诗人借助了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一个着眼于以形喻筝声,另一个则兼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将无形的筝声-悲怨声化为有形的可视之物,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谁家两句,进一步抒写听筝的感受。这里,连用两问,且寓答于问,以两个独特的情景写筝乐给人的艺术感受。一个情景是:漫漫长夜,有人在灯下独自对着身影发愁。此处,诗人并未点明是谁在灯下独自对着身

5、影发愁,也未明言是为何而发愁,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你可以想象,是慈母在灯下为游子何日能归而独自对着身影发愁;也可以想象,是某个独身之人在刚送别远行的友人后在灯下为对方的安危而对影发愁;还可以想象,是乐手在灯下为知音难觅而对影发愁而无论是谁在灯下对影发愁,也无论是为何而发愁,此愁都显得真切动人,因为有 独夜与 灯影的映衬,如此着墨,也就使筝声给人的艺术感受加深了一层。另一个情景是:少妇独自在空楼对着一轮明月思念其远行的丈夫。空楼对月怀远,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是少妇思念远行的丈夫(情人)的特定情境。三国魏时的诗人曹植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

6、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之诗句,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也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之词句,便都是写少妇空楼对月怀远的。此诗中的何处空楼思月明 也当不例外。以此情景写筝声给人的艺术感受,也就使之较前又加深了一层。诗的最后两句,将诗人的离情别恨与悲怨 的筝声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映衬,并著上更入几重四字,突出了其离情别恨,写足了诗人听筝的艺术感受。此诗写筝声,未用一个象声词,但借助于比喻、联想等法,具体描绘筝之悲怨声带给听筝者的种种形象,并层层推进,使听筝的艺术感受与诗人的离情别恨相互映衬,将筝乐化为具体可感之物,也将诗人的离情别恨抒写得淋漓尽致,堪称咏筝诗

7、中的佳作。白居易的夜筝 ,既不同于李端的鸣筝 ,也有别于柳中庸的听筝 。此诗虽说也抒写了听筝者的情感,但这并非李端鸣筝中那妙龄女子的爱情,而是别有深情 (内涵更为丰富,其情具有不确定性) ,在写法上也不像李白那样巧妙用事。此诗虽说也写出了听筝者的感受,但这与柳中庸的听筝给人的感受相异,写法上也不像柳诗那样采用巧比妙喻等多种手法,而主要是采用了乐曲中的休止 ,国画中的 空白 技法。诗写月明之夜,歌女着紫袖拂红弦,在那里自弹自感。自己弹着自己欣赏着,实际上是自感自弹,内心感念着,借筝以抒发,听筝又自己沉醉其中,蓦然心有所动,感情趋向炽烈,反而弦凝又指咽、 声停 ,此时此刻,反倒令人觉得 别有深情一

8、万重。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里,先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予以生动的描绘,而后悠然转入中间的休止、空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无声 却有情,令人回味无穷。这首夜筝则主要通过歌女弦凝、指咽 与声停等特写镜头,以无声 表达深情,这 无声是整个乐曲的组成部分,前面已经倾诉了无限情意,因而一个休止 ,便引人遐思,心潮澎湃,这也就是空白 的艺术效果。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 ,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 ,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 与诗人之 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 的技法,收到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注释】 见晋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本传,中华书局 1959 年标点本,第 1265 页。(原载 阅读与写作2000 年第 10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