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39011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郎溪中学高二物理返校考直升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郎溪中学直升部高二上学期返校考(物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 如左下图所示,有一内壁光滑的闭合椭圆形管道,置于竖直平面内,MN是通过椭圆中心O点的水平线,已知一小球从M点出发,初速率为v0,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1,所需时间为t1;若该小球仍由M点以初速度v0出发,而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2,所需时间为t2,则 ( )A. v1=v2 t1t2 B. v1t2C. v1=v2 t1t2 D. v1v2 t1,则两球的电量QAQBB. 若,则两球的质量mAmBC. 若同时剪断两细线,则相同时间内,两球在空中下落的高度必相同D. 若同时

2、剪断两细线,两球在空中运动时,系统机械能守恒14. 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进入椭圆轨道,B为轨道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在轨道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点的速度B. 在轨道上经过A的动能小于在轨道上经过A的动能C. 在轨道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上运动的周期D. 在轨道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上经过A的加速度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15.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

3、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g、m2=150g,则(g取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5=_m/s。(2)在打下第0个点到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k=_J,系统势能减少Ep=_J(当地重力加速度g约为10m/s2);(3)若某同学作出图象如图c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m/s2。16. 图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最小方格的边长均为L;重力加速度为g则:(1)小球从A运动到C的时间可表示为 (2)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可表示为 ;

4、(3)若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则C点的坐标可表示为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dU1L1L2PMNOKA17如图所示为一真空示波管,电子从灯丝K发出(初速度不计),经灯丝与A板间的加速电压U1加速,从A板中心孔沿中心线KO射出,然后进入两块平行金属板M、N形成的偏转电场中(偏转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电子进入M、N间电场时的速度与电场方向垂直,电子经过电场后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已知加速电压为U1,M、N两板间的电压为U2,两板间的距离为d,板长为L1,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2,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求:(1)电子穿过A板时的速度大小;

5、(2)电子从偏转电场射出时的侧移量;(3)P点到O点的距离。18.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置质量M=2kg的长木板,木板上表面与固定的竖直弧形轨道相切,一质量m=1kg的小滑块自A点沿弧面由静止滑下,A点距离长木板上表面高度h=0.6m,滑块在木板上滑行t=1s后,和木板一起以速度v=1m/s做匀速运动,取g=10m/s2,求:(1)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2)滑块沿弧面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3)滑块相对木板滑行的距离。 19.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的两个弹性小球A、B静止在地面上方,B球距地面的高度h=0.8m,A球在B球的正上方,先将B球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A球释放,当A

6、球下落t=0.3s时,刚好与B球在地面上方的P点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瞬间A球的速度恰为零。已知mB=3mA,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忽略空气阻力及碰撞中的动能损失,求:(1)B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2)P点距离地面的高度;2018-2019郎溪中学直升部高二上学期物理返校考答案15:A C D D B 69:C B A A 1014: BC BD BD BC ABC15. (1). 2.4m/s (2). 0.58J (3). 0.60J (4). 9.7m/s216. (1) (2) (3)(6l,8l)17. (1) (2) y1= y2= y=y1+y2=18. (1)2N;(2)1.5J;(3)1.5m;19. (1)4m/s;(2)0.75m;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