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2834080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问题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2020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

2、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2(20192020年江苏盐城高三联考)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

3、的“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建筑技术的改变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因此城市建筑不得不加以防备。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宋朝前后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均排除。【问题突破】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及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1作用(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

4、时代。(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1)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强大,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又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框架内,四大发明这样的先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先进技术始终得不到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难以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2)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正好赶上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则逐渐衰落。问题

5、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1(2020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

6、不能反映,排除。2(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学期期中)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仁”、“忠”、“义”等社会价值观念,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封建礼教的信息,排除A;明清小说里的“仁”、“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理学思想不同,排除B;“仁”、“忠”等和民主思想无关联,排除D。【

7、问题突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1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2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编定诗经推行德行教化,屈原以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

8、小说、戏剧走向繁盛。问题三 汉字与书法艺术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2(2020届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

9、(见下图)因借展日本而引发各方关注。颜氏真迹所属书法特征是A字形方正,规矩严整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祭侄文稿被成为“天下第二行书”,该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是行书,C是行书的特点,故选C;A项是楷书的特点,B项是隶书的特点,D项是草书的特点。【问题突破】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1)起源及发展: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3)总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1

10、)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2)主要书体项目特点书法家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明朝:文征明问题四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1(2020届湖南省永州高三检测)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

11、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答案】B【解析】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作品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画出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作品线条简洁,忠于生活,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情景再现、返璞归真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该作品构图并非复杂,排除A项;该作品没有表现出诗画合一的特点,排除C项;该作品不能体现出气势雄壮的特点,排除D

12、项。2(2020届安徽合肥市高三上学期段考)下图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当时苏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A看到当时摔跤运动的发展B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C发现四轮驱动车的原型D认识宋代风俗画的特点一【答案】A【解析】根据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明朝当时苏州的社会生活场景,通过图中人物的穿着和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B正确;图中有摔跤运动,但没有前代的比较,不能看出摔跤运动的发展,排除A;四轮驱动车并非明代才出现,C错误;图片可以使我们了解明代风俗画的特点,D错误。【问题突破】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

13、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问题五 京剧等戏剧的发展1(20

14、19年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的现状,基本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

15、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材料强调的是杂剧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2(2020届江西省上饶高三开学检测)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问题突破】全面认识京剧的形成1形成因素(1)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乾隆帝时,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创造了条件。(2)北京的中心作用。清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