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307194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朱立元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

2、),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

3、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

4、的审美体验。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1. 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

5、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 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

6、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 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 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 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

7、 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8、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9、谥曰康靖。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注: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觖:因不满意而怨恨。抗章:向皇上上奏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 虞:忧虑,忧患B.斩之以徇 徇:谋求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5.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10、分)A.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B.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C.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D.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C.官

11、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2)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8.作者抓住哪些景

12、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9.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 , ”表达的意思与之相同。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 ” 。(3)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名句是“ , ” 。三、实用文本类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郑哲敏院士:“给

13、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孙自法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多年后,

14、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自己影响很大,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1955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1956年1月,钱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1984年2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

15、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郑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郑哲敏还通过对“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认为“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于煤层瓦斯中含有的机械能。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