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307130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南京河西分校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材料1我的一个亲戚从江西去美国,在旧金山机场通关安检,检查员问她有没有带食品。你如果说NO,他那里就OK。我那亲戚犹豫说:“我不知道什么食物是不能带的。”于是开箱检查,发现有烧鸡。问她还有什么,她说另一只箱子里有板鸭。“几只?”“四只。”当即取出板鸭,连烧鸡一起扔进垃圾桶。检查员说,考虑到你还算诚实,从宽处理,不罚款(如果第二次再犯,就要罚600美元),只在出入境管理卡上记下一项“违规”。这样,她以后出入海关都必须接受开箱检查了,不诚信纪录将永远陪伴着你。美国人都有一份信誉记录,并有一个积分,保存在信用局(据说那里保存有1.

2、7亿美国人的信用记录)。个人的信用评估从325分起,随着诚信记录的增多,积分可以提高,据说最高可达900分。在美国办银行卡、买购物卡、办驾照、安装电话、买房都必须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如果你很诚信,但从不参与考验诚信度的社会活动,那你的记录也只能是0。比如你到银行去贷款,你借一次,按期归还一次,你按期交税、交罚款,你的信誉分就会增加,你信誉度愈高,可贷的款就愈多,付出的利息也就愈少;反之,你不按时归还,就会减分,下次要贷时就要减额。增息。驾照也是这样,你违规越多,罚款越多,保险金也就越高。这就迫使美国人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保持自己的“清白”。有一位留学生告诉我,他有一次开车过收费站差0.25元,收

3、费站没难为他,给他一张通知单让他两周内去补交。他忘了交,结果罚款300美元,并有了一项信誉不良的记录。他后悔死了。前不久发生的印度女外交官在纽约受辱事件,虽有美国的大佬做派,但他们也是以那外交官“伪造女佣的签证申请文件”为由,由司法机关执行的,因为她违反了诚信。有点像“疑罪从无”的原则,美国人对人首先就是相信。商店从没有见过查看发票、盖戳之类的事。邮寄、网购的东西,不管多么贵重(包括支票、护照、金首饰等),递送员都是悄悄放置在门口,不需要签收、验货,很少有丢失的情况发生。2013年房东趁我们全家外出旅游时雇人来修理地下室,我们回来后发现少了一个ipad,打电话告诉他。他说可能是雇的人有的手脚不

4、干净,表示道歉并随即寄来一张支票赔补,没有作任何调查核实。这种风气突出了个人的责任感,告诫每一个人随时随地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承担后果,鼓励人们慎独,不要随意、轻率行事,“勿以恶小而为之”。美国的诚信体系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减少了诸多运作成本。那年,我和在丹佛的女儿带着外孙一起到她公司去参观,进门有一个放糖果的大抽屉,两个孩子打开抽屉就挑着吃,并往口袋里塞,我也挑了两颗放在口袋里。回来说起这件事情,女婿笑着说,那门口是有自动录像的,让人看见了,恐怕会损害你这个中国教授的形象吧。听他这一讲,我晚上辗转反侧,睡不安稳。直到女儿几天后说,糖果放在那里就是让客人吃的,只要不出事,那个录像是不会有人去查的

5、,我才稍安,但至今仍觉惭愧。点评:美国人都有一份信誉记录并积分,依照积分的奖惩措施可以培养个人的责任感。中国人也是讲诚信的,南师附中的校训是“诚朴”,金陵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勤仁”,两校共都有一个“诚”字,做人做事要诚,写作也要诚,写生活之事,写生活中的认识和感悟。一家之言读书有没有用?自己决定连岳读书有没有用?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政治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似乎只有一个。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活。我记得几年

6、之后的寒假,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凭着读书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领会到知识的乐趣。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身体强健以后,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部卡车

7、,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后来又买了一部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读书有没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以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不如他。仅比较他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读书有没有用?这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

8、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上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文盲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求:“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却是错的。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独子(女)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

9、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有大幅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都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了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文凭高收入一定就要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看得破,更能忍得过薛峰近读醒世恒言,在第二十六卷中看到“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颇耐人寻味。唐朝时,进士出身的薛录事因病发高烧,烧到第7天,渐入睡梦,梦中高热难耐,于是跃入水中,化为一条金鲤鱼。看见渔翁垂钓,薛

10、录事明知道是钓钩,但鱼饵实在诱人,犹豫再三,闻得饵香,便思量要吃。只是到了口边,他想:我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是被他钓了去?难道就不能到别处求食、偏要吃他钓钩上的饵吗?于是,他到鱼钩周围游了一遭,怎奈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一般,肚中又饥,怎再忍得住!最终,薛录事难忍鱼饵的诱惑,张嘴咬钩,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对此,冯梦龙点评说“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冯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他将“识得破”与“忍得过”放在一起做对比,说明“识”是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忍”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识得破”是指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忍得过”是指有足够的自制能力。但是,这两种力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重心应该

11、在“忍得过”上。纵观历史,许多人失败就在于明明知道事情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却偏偏忍不住。比如刘志军与刘铁男,一个是堂堂的铁道部部长,一个是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长,作为部级干部的他们智商肯定不低,应该都在常人之上,他们绝对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香什么是臭,明白原则,懂得法律,这也应该比常人看得更透彻。但是,他们最终沦为千人唾万人骂的腐败典型。在“上钩”之前,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忍不过的后果,但利令智昏,他们还是丧失良知,没能守住底线,受到法律的严惩与历史的唾弃。一时的忍不过,也可能会留下一世的笑柄。如今我们回望2007年的“正龙拍虎”事件,感觉是多么地滑稽可笑。当它已经演化成造假的代

12、名词时,不知道周正龙是不是还沉浸在成名的巨大满足中。一张年画,竟被夸张成华南虎玉照。最后呢,不管是当事人周正龙还是那些力挺虎照的高官,都成了忍不过的牺牲品。华南虎自然生态保护区成了泡影,高额保护经费成了灰烟,忍不过的人们被现实狠狠的嘲讽了一把。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许多时候,我们能判断事情的正误好坏,却难以自我控制,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弱点所在。为何难以自制呢?因为心中有欲,欲念一盛,就容易冲动,冲动就会让人不顾理智。佛家认为人生有三毒:贪、嗔、痴,分别是贪欲、冲动与偏执。比如,吸毒酗酒,贪财好色,徇私枉法,尖酸刻薄,阴暗偏狭,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了利益而破坏环境等。商业炒作、尔虞我诈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设防:学术造假、沽名钓誉的背后常常凸显出人性的失真。当钱、权、色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看透了那是陷阱,你忍得过吗?禁毒所里的吸毒者大多都是“三进宫”“四进宫”,他们明知道毒品的危害,但就是抵抗不了诱惑。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