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28293958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1(2017新课标全国卷)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从题中两部史书和四则史

2、料的记载看,其共同之处是都叙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排除A项;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B项错误;“太宗有疾”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所记载,故排除D项。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

3、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答案:C3(2017新课标全国卷)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本题考查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观察表格,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国直接管辖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

4、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日趋减弱,排除A项;表中主要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问题,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此时期,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D项错误。答案:C4(2017江苏单科)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

5、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答案:A5(2017新课标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选B项。历史

6、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历史文物、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故A项表述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表述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表述过于绝对。答案:B6(2017北京文综)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政治制度,尤其是“宰相”制度,属于基础知识考点。转运使:转运使是从唐代后,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员名称。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兵部员外郎:宋初设枢

7、密院,掌管军事政令,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知府:知府在宋朝官位品级并不高,属于职事官。枢密副使:宋在宰相之下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选D。答案:D7(2016新课标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

8、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书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答案:A8(2016新课标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

9、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C项错误。答案:D9(2016新课标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

10、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应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答案:B10(2015新课标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

11、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11(2015新课标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官吏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答案:A7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