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9502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业是淄博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富民强市的重要源泉、生态淄博建设的重要抓手。为突破我市工业发展瓶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强市建设战略目标,重塑淄博竞争新优势,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效1.工业经济基础实力提升。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万亿元,成为山东省第3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10户,完成总产值11696.8亿元,是2010年的1.48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20.6亿元、利税1290.2亿元、利润738.6

2、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51倍、1.33倍和1.32倍。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8.6%。“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及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年均增速1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较2005年增长14倍。此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实施新一轮技改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75.7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4624.5亿元,占比82.94%。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58.0%,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1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

3、“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3.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83家,数量居全省第3位;拥有院士工作站71个,数量居全省第1位;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4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实现全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19家;建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654家,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4.两化融合逐步深入。全市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数控率达到78%,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2%,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省

4、领先地位。实施智慧园区、智慧医疗、云计算中心、“市民卡居民健康卡”等一批重点工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临淄区成为首批省信息消费试点区县,淄川建材城成为省首批智慧园区试点。5.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64%,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23.93%,完成“十二五”进度目标的146.7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65%,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32.52%,完成“十二五”进度目标的166.87%,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6.生产服务业兴起。“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传化-金

5、泰公路物流枢纽基地、中集-依厂汇中物流等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正式启动,海旺达干散货海运平台、美旗石化交易物流信息中心等物流信息平台上线运营;实施工业设计“111220”工程,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注册成立淄博中意国际有限公司。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面向居民和家庭需求的多种信息终端接入的教育、医疗、游戏动漫类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日益丰富。(二)存在的突出问题1.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力。我市有一批发展势头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基数不大、占比较小,且内部产品结构与传统产业类似,终端产品少,整体上缺乏竞争力。创新资源匮乏,缺乏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高等院校、

6、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济南、青岛、烟台低10个百分点左右,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足。2.大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企业“大而不强、强而不大”问题突出,优势骨干企业数量偏少,大部分属传统行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过百亿的企业只有7家,且多集中在冶金、基础化工、炼油等行业。投资规模大、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缺乏有带动力的新增长点。工业占全省的比重下降,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8.65%,而2015年占7.91%,下降0.74个百分点。3.能源资源环

7、境刚性制约。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省的11%,万元GDP能耗1.32吨标煤,远高于全国0.869吨、全省0.85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4.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受组群式城市结构影响,各区县长期以来各自为战,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导致产业布局散乱,园区专业化水平低。园区产业小而全、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较低、入园项目整体层次不高,造成生产成本高、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制约工业转型升级。5.引才留才较难。我市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薄弱。另外,受到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与

8、青岛、烟台等城市相比,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的难度大,人才流入与流出的严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借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机遇,抢抓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布局,挖掘我市工业基础及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和“十个新突破”的工作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主

9、线,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集约集聚为原则,加快实现新兴产业主导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服务业体系化,在工业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梯队的基础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成工业强市,重塑淄博竞争新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需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把创新作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我市企业做强做优。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做大市场规模。通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主动适应市场、技术形势变化,保持企业竞争力;通过

10、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2.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顺应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深入的趋势,结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原则,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及国内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3.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坚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鼓励研发和

11、推广使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加快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工业体系。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降低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4.坚持集聚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提升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园区规划、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衔接协调。依据产业特点不断优化现有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打造产业基地,促进企业形成集群,企业间关联紧密,区域内技术、产品上下游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二)发展定位1

12、.全国老工业城市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引领城市从全国范围看,我市作为典型老工业城市,应走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前列,定位于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引领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不断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以城区老工业区改造为重点,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以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2.全省工业发展第一梯队在全省范围内,我市作为山东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凝聚雄厚的工业基础、齐全的工业

13、行业门类、工业强市相关政策保障、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动力等核心竞争力,持续巩固在全省工业发展第一梯队的地位。3.全市富民强市重要源泉从全市来看,工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市的人才、技术、资本、装备、品牌等优质发展要素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工业是全市富民强市的重要源泉。“十三五”时期,应坚持以工业的转型升级引领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坚持以工业的辐射带动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坚持以工业发展作为建设幸福城市的最大源泉,以工业提质增效保证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三)发展目标1.工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达到22%,利润和利税

14、增速分别达到8%和9%。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当年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0件。质量竞争力水平持续提升,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数量达到100个以上。3.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十三五”时期,传统主导产业普遍改造一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倍增,产业迈上中高

15、端水平,构建起新兴产业先导、主导产业支撑、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均达到10%以上。4.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各园区产业定位明确,实现差异化发展,相关产业入园集聚,产业集约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差异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5.两化融合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

16、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到2020年,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0分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6.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原煤实物消费量持续下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四)发展路径1.新兴产业主导化以攻克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将新兴产业打造成我市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积极通过政策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稀缺要素向创新强、效益好、成长性高的企业倾斜配置;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加强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