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8288483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叉小径的花园优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叉小径的花园献给维克托里亚奥坎波【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博尔赫斯及魔幻现实主义。 2体会“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多重含义。 3了解迷宫式结构。 【教学重难点】 1“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题。2文化隔阂对文学的影响博尔赫斯想象中的中国。【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百年孤独开头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当奥莱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博尔赫斯的一个短篇小说的结尾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场景,一个人面对行刑队的排枪。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同,他没有写曲别针一样的时间,他很简洁:“四倍的枪弹打死了他。” 90年代末,作家余

2、华,当年迷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个浙江青年,发现了博尔赫斯用的这个量词,他说,用“倍”代替“颗”的效果,就是想象,无穷的想象,任何一个我们想象得到的数,在这里,都要乘以四。那么,博尔赫斯的简短和宁静中,将是怎样的一场枪林弹雨。 二、作者介绍地位: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智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却认为他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他离美国十万八千里,一个美国文学的研究者却把美国文学分为博尔赫斯之前和博尔赫斯之后;阿根廷全国文化委员会曾拒绝授予博尔赫斯全国文学奖,到头来阿根廷文学在世界上的声名却几乎全是博尔赫斯一个人赢得的。 生平

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三、课文解读要点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1941年出版的短篇故事集的同名小说。这是博尔赫斯关于时间命题最直白的小说。故事的

4、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战争与杀戮既是当时混乱的现实世界的直接表征。小说的体裁是一份犯人的狱中书面供词。情节发生在1916年的英国。 主人公是个名为余准的中国人。他童年时代生活在青岛的海丰,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人当间谍。故事的开头是他得知了同伴被捕,而英国特工马登马上回来追杀他,因为他掌握了一项军事绝密情报:法国小城艾伯特有个威胁德国军队的英国炮兵阵地,这一情报对英德两国都极为重要。但是当时余准与德国上司的正常联系渠道已被中断,怎样才能把这个城市名传给上司?余准逃命之余得出灵感:杀死一个和艾伯特城名字相同的人,谋杀案见报后,德国上司通过阅读报道后就能破译其中的秘密。制定计划后,余准赶火车去杀一个叫

5、斯蒂芬艾伯特的人。他到艾伯特家时并与其交谈后惊讶地发现艾伯特是一个在中国呆过多年的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潜心研究的是余准的曾祖父彭寂当年完成的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小说。彭寂当年花了十三年来写小说和建迷宫,后来有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他。小说变得毫无意义,迷宫也找不到了。艾伯特现在手里有这部小说的存稿,他破解出其秘密:迷宫并不存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部小说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一个庞大的寓言,其谜底就是“时间”。“时间的无形迷宫”中小径的交叉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时间是非线性的,它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

6、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当余准与艾伯特聊得很深入以致差点忘记自己的使命时,他看到花园小径上英国特工马登的身博尔赫斯的“迷宫”和时间观念。 此小说的魅力源自于博尔赫斯高超的叙事技巧,首先是骗局创作法与迷宫结构。三个故事交叉进行,以间谍故事为表面载体,内含的迷宫故事闪烁着哲理小说的特征。其次是情节的分岔与交叉与故。事的多种巧合并存。最后是语言富有隐喻性。(张素玫、祁晓冰:博尔赫斯的叙事游戏(小径分岔的花园)解读,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4 期。)“小径分岔的花园”象征着迷宫,也就暗示着时间的多重选择可能。 博尔赫斯的“迷宫”和时间观念。他认为时间是多维的

7、,偶然的,交叉的,非线性的,最终是无限的。作为空间的迷宫象征着时间的多维与无限。一种时间代表了事物一种发展运动的方向,时间的多线并行与交叉才使得不同时序的个人在同一张盘根错节的时间之网中运动时,发生冲突与交叉。三、“欣赏探究练习”解说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共套了三层故事。间谍余准的故事,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的故事和古代云南总督彭宸的故事交叉进行。多种巧合重叠在一起。叙事中有叙事,如同迷宫中的道路,分岔中有分岔,情节交叉进行。 一千零一夜采用框架式结构,即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把许多小故事组织在一起,环环相扣,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系统。读起来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故事与故事之间承接得

8、十分巧妙,形成整体。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叙事中有叙事,环环相扣,循环不已,周而复始。2第二题的参考解答: 间谍余准以谋杀的枪声代替微弱的人声把情报传递到柏林。但是他的德国上司对他的感受和民族漠不关心。余准枪杀无辜的艾伯特去完成一项对他本人来说毫无意义的任务,只为验证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事实上他是非常地孤独的。他厌倦并渴望摆脱所有混乱的身份。作为20世纪初西方社会剧变时期的见证人,个性敏感的博尔赫斯在作品里不可避免地透露出现实的印迹。战争与杀戮使作者产生认识人生的虚无主义基调。余准遇到知音艾伯特后,却不得不杀害他。他最终被判绞刑,他为德国所做出的贡献并没有换来德国的一丝感恩。个人只是历史的牺牲

9、品。所以他在刑前倍感绝望孤独,无限悔恨。 主人公的每一种选择都有一种结局,一旦选择便无法回头,因为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无所谓最佳与最糟。“在所有的虚构小说中,每逢一个人面临几个不同的选择时,总是选择一种可能,排除其他”。选择了所有可能,也就意味着放弃;选择其中一种可能,就面临着一种结局,而每一种结局又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有其自身理由的选择。)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小径分岔的花园可被看作是对一段正史的补充,余准的供言揭示了英军延迟进攻的原因(英国炮兵阵地艾伯特城被炸)。但同时这篇小说也是对历史的颠覆与嘲弄。 欧洲战争史对于英军1916年7月某次军事行动被延迟的解释,实际上与余准

10、的供言一样,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两种并存的可能性,是时间的一次分岔,他们可能同样真实,也可能同样不真实。历史就是这样被结构为小说,进而变成可能性,最后,历史与小说的界限被一笔勾销:它们都只是虚构。 好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虚构的情节中穿插有史可查的真实事件以制造史实与小说真伪难辨的效果。另外有助于作者引进他的复杂的“迷宫叙事结构”和表达他的时空哲学观念。因为这个间谍故事后面隐含着哲理小说,包含着时间的交叉与多维的哲学思想。 4第四题的参考解答: 博尔赫斯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逝世后,其爱妻玛利亚儿玉在一次访谈中追怀他的生平时,曾告诉记者:“他想去印度和中国,他对这两个国家缺少直接的了解,特别是

11、他曾经阅读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及有关道教的书籍。”博尔赫斯曾在文章中多次谈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并有精辟的见解。在他煞费苦心编辑出版的“幻想文学”丛书中,他曾力荐这些作品,且为聊斋志异在阿根廷的翻译出版撰写序评。 “中国”的东方玄学和美学思想是博尔赫斯的一个意象源泉。博尔赫斯深人地钻研过道德经和庄子、易经。道德经成为他心目中中国的象征之一。而易经使博尔赫斯沉迷之处,主要在于六十四卦的神秘玄奥与包容一切。(张汉行博尔赫斯与中国,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因此,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浩瀚、神秘而玄奥,同时拥有无比的韧性和优雅。但是他与中国的关系是建立在书中的。由于他从不认为真实与虚

12、构有本质区别对于他而言,真实只不过是另一种“虚构”,所以常常不加区分地使用实例与杜撰:在论述文字中,你会发现推理建基于博氏臆造的论据之上,一段“引文”很可能只是他的自我发挥,却又言之凿凿地开列着书名和作者;在故事文本中,他更可能把从虚构的证据得出的结论与真人实事糅合在一起。 中国,对于博尔赫斯,意味着虚构和荒诞,是悠远和神秘的代名词。他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中国是虚构出来的,与真实的情况不尽相同。虽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但由于他的异想天开与博闻强记往往混杂为一体,所以须正确看待文中对中国的描述。四、参考资料 1世界上有多少博尔赫斯的读者,就会出现多少种对博尔赫斯的误解。我知道,这句话说了也等于没有

13、说。因为,从广义的阅读过程来看,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位作家。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博尔赫斯的别具一格的写作的方法。尽管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在评价博尔赫斯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的风格和创作方法是前无古人的,但我仍然认为,博尔赫斯属于一个时断时续却相对稳定的文学和哲学传统。在哲学上有叔本华、休谟、卢克莱修和帕斯卡尔,而文学上则有威尔斯、霍桑和卡夫卡。我说博尔赫斯易遭误解,首先一个理由是,他试图表达的内容,在常人看来本来说是虚幻的。其次,他用的手法是隐喻性的,他是一个可无争议的比喻收藏家。玫瑰色街角的人时的作者与一件无可奈何的奇迹的人的作者似乎并不能算是同一个人(博尔赫斯本人也有类似的描述);而写作抒情诗、哲

14、理随笔、叙事诗小说、文学论文的博尔赫斯分别具有不同的面孔。所有这些面孔糅合、叠映出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我要在这里谈论的博尔赫斯。一个阿根廷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个家禽市场检验员,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身份:一位冥想者。除了时间的非连续性之外,博尔赫斯的另一个主题则是时间的非逻辑混乱,这种混乱与语言(表述) 本身的逻辑性要求构成了矛盾,两者之间的缝隙正是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得以驰骋的空间。巴别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个例证更为著名,那就是曲径分岔的花园 (一译交叉小径的花园)。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不妨将曲径分岔的花园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哲学”。我们先来说说“故事”

15、的这个部分,它的确有些类似于美国或欧洲的间谍小说,情节安排十分紧凑,扣人心弦。 一个黄种人(作者暗示他是中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人做间谍。他发现了英国人布置了十三师的兵力(在1400门大炮的支持下)准备于7月24日向塞尔蒙托榜一线发动攻击。英国的炮兵阵地在安克雷(又名阿伯特),这是一份重要的情报,他必须尽快将它报告给德国军方。问题是,他在得到这一情报的同时,一直在缉捕他的英国特工马登上尉也恰好发现他的行踪(时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重叠)。于是间谍在马登上尉的追捕下,开始逃亡。这名间谍知道,他一旦被马登发现,是很难逃脱的,他必须在被马登抓住或打死之前将那份重要的情报送出去。要完成这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也只有一小段的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的长度恰好等于他与马登上尉之间的距离。其次是方式,他怎么才能把这份情报送出去呢,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也只有博尔赫斯才会为他的主人公想出这么一个方法):打死一个名叫阿伯特的人(我们已经知道,阿伯特是安克雷 的别名)。他希望报纸对于这个名叫阿伯特的人突然被打死的报道,能够让他的德国元首有所警觉从 而能由这个人的名字猜到英军炮兵阵地的地名:安克雷(阿伯特)。他从电话号码簿上查到了一个名叫阿伯特的人,他住在范顿(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