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7897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前言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沟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水道。2013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和巩义、滑县、永城3个直管

2、县(市),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有水段267公里,无水段419公里),遗产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流经区域的常住人口50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28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3.7%、62.9%。目前,永济渠(卫河)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通济渠洛河段仍是黄河重要支流,汴河段大部分有河道遗迹或掩埋地下、城市周边河段仍在通水;会通河台前段尚存地面遗迹。一、规划背景(一)基本情况运河历史悠久。河南地处九州腹地,道里均等,八方辐辏,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运河的摇篮。大禹在嵩山周围伊洛汝颍间治水,揭开了中国运河文化的序幕。此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兴建了西周陈蔡运河、春

3、秋期思陂、战国鸿沟、东汉阳渠、曹魏白沟等区域运河,形成了遍布黄河南北的运河水网体系。隋炀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承前启后,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疏通邗沟和江南河,首次建成了北至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贯通中国南北的水运交通大动脉,奠定了中国大运河的发展格局。唐宋继续沿用隋唐大运河,依托大运河连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通内外交往大通道,推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元代定都北京后,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建成京杭大运河。明清时期,隋唐大运河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了运河文化,形成了一批地区性贸易中心。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河南段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沟通内河水网,联通海外世界的

4、重要作用,具有开创性、主体性和鼎盛性的特征,承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商贸往来、民俗民风铸就了中国古代唐宋文化高峰。异域文明、岭南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等通过大运河汇聚至洛阳和开封,在都城熔炉中碰撞、改造、融合,逐步演变成为国家主体历史文化形态。首创的引黄入汴、束水攻沙等水工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运河科学规划思想。唐宋时期的丝绸瓷器、雕版印刷、建筑技术依托大运河,通过遣唐使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东亚、南亚和阿拉伯世界,实现了对外经济文化的大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影响力。开封市,推进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展示,加强开封城墙、繁塔、大相国寺等保护修缮,加快双龙巷等历史文

5、化街区保护更新,推动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恢复城市景观线,着力再现“清明上河”盛世风貌。建设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发挥郑(州)开(封)创新创业走廊、开(封)港(区)产业带的支撑作用,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郑州市,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推进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二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百年德化文化片区等四大文化片区建设,塑造兼具历史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文化大都会。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强化对外开放门户、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综合枢纽功能

6、,着力提升郑州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三)增强多点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沿河节点城镇文化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要素集聚、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特色突出、产业形态先进、城市功能完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运河文化名城(镇);以运河城镇为支撑,加快水系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滨水景观长廊营造,打造洛河、小丹-百泉河、索须-贾鲁河、浚县-滑县、商丘-夏邑等跨区域遗产展示带、生态景观带、观光旅游带,带动沿线区域发展。四、活化运河文化遗产坚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树立整体保护、

7、活化保护、活态传承的理念,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弘扬运河文化蕴含的价值内涵,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运河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加强大运河历史文脉梳理挖掘发挥资源梳理和考古对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推动作用,开展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加强运河文史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出版,建设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推进运河历史文脉挖掘工作,统筹推进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四大遗产区段考古工作,重点做好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商丘隋堤、黎阳仓-黎阳城等考古工作,探寻永济渠渠首、枋城堰和洛口仓遗址,启动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通源闸及神庙官署遗址勘探发掘。建设河南省运河文化研

8、究院,深化对运河遗产价值的研究和阐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巩固中华历史文脉。(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坚持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注重从本体保护、风貌保护向整体性保护转变,统筹推进洛河段、汴河段、卫河段、会通河段文化遗产保护。洛河段,加强回洛仓遗址、巩义石窟寺、黄冶白河窑址、康百万庄园等遗址修缮,提升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保护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应天门、天津桥保护复建,恢复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建筑群历史风貌。汴河段,加强荥阳故城、开封府城、归德府城墙等保护修缮,推进郑州商城遗址群、商丘南关码头、永城汉梁王墓群等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实施新密古城寨、郑韩故城、北宋

9、东京城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卫河段,推进道口古城墙、卫辉望京楼、卫源庙古建筑群等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加强浚县古城、曹操高陵、颛顼帝喾陵、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旧址等遗迹的修缮,提升安阳殷墟、新乡潞王陵、浚县天宁寺与碧霞宫等保护管理水平。会通河台前段,推进穿黄调节水闸、大河神祠、河官衙署等遗址的保护修缮,再现京杭大运河跨黄河水利枢纽历史风貌。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健全大运河及其沿线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 (三)提升大运河文化展示水平坚持保用结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文物展示利用新途径。加强沿线大遗址展示利用,推进汉魏洛阳城、巩义宋陵、内黄

10、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通济渠商丘南关-济阳段、永城梁王墓群等大遗址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中原大地的壮阔历史画卷。提升沿线城市运河文化展示水平,完善博物馆体系,推进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巩义窑址博物馆、新郑门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等标志国家及运河文化形象的重点博物馆建设,支持河南博物院打造国内一流博物馆。推进巩义石窟寺、古荥冶铁遗址、繁塔等文物古迹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示水平,增强受众文化体验感认知感。创新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方式,推进浚县古城、道口古镇、开封朱仙镇等运河古城镇集成打造开放式、多点面“露天博物馆”,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

11、起来。(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开展沿线非遗项目资源调查和名录登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推进豫剧、大相国寺梵乐、开封盘鼓等传承传习,加强汴绣、三彩烧制、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振兴一批“老字号”运河豫匠品牌。支持太极拳、钧汝瓷烧制技艺、关公信俗等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挖掘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祭典、信仰习俗等,继续办好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太昊伏羲祭典、浚县正月古庙会、洛阳牡丹节等重要节庆节会,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产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流媒体等平台,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体验、传播,

12、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加强运河历史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五、打造盛世文化高地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发挥唐宋国家主体文化形态优势,凝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价值导向、精神引领,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造要素集聚、产业发达、创新活跃、交流频繁的盛世文化高地。(一)传承国家历史主体文化加强对隋唐大运河及沿线古都文化资源的整合规划、保护利用、研究宣传,凸显大运河诞生地和隋唐宋盛世文化形象,打造隋唐大运河国家记忆工程。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恢复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为代表的中轴线和“洛水贯都”的都城格局,建成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营造具有全球影

13、响力的历史文化空间。高水平推进北宋东京城保护展示,实施州桥-大相国寺、汴河堤-朱仙镇、繁塔-东水门三大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恢复宋都水系,再现“梦华东京”繁荣盛景。推进郑州古荥大运河、商都、百年德化和二砂工业遗产四大文化片区建设,打造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黎阳仓、回洛仓、含嘉仓等国家仓窖遗址联动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叫响“天下粮仓”品牌,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标识。深入挖掘国家历史主体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二)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

14、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出版发行、工艺美术、广告服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虚拟会展、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充分发挥开封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快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中原广告产业园二期建设,培育3-5家经营收入超百亿元、10家经营收入超2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河南未来服务经济的新引擎。布局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艺做大做强。

1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而强、小而优的文化企业竞相发展新局面。(三)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统筹国际国内资源,依托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等方式,深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往格局,不断增强中原文化感染力。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宣传工作格局,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策划重大外宣议题,积极宣传推介功夫文化、根亲文化、河洛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洛阳举办大运河论坛,依托重大节庆、重要会议、重要节展赛事和国家文化年、文化节系列活动,不断推出河南特色、中原智慧的精

16、品文物赴海外展览,打造一批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品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中蒙、中肯等对外文物保护修缮和境外合作考古。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港澳台同胞共享优秀中原文化。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推动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六、建设黄淮海平原生态廊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改善运河沿线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防控和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调配管理,切实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生态空间。(一)推进沿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以运河为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构建空间形态优化、功能结构复合的生态系统,打造改善运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生态走廊。建设沿河绿色保护带,依托大运河河道(故道)两侧构筑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