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286976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商品和商品经济 高考考点要求 1、高考考点本部分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高考命题总结及考查方向预测近几年高考涉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理解(1998年上海)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1996年全国、2000年广东、2001年全国)货币的职能(1995年全国);对通货膨胀的理解(1996年全国)等价交换的含义(1999年全国)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1997、1998、1999、2000年全国,2001年广东)等。针对当前的重大社会

2、问题,今后高考的主要考点是结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结合我国当前通货紧缩以及打击制贩假币的实际考查货币的有关知识;结合价格大战的实际考查决定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结合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考查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知识网络梳理 基础知识导学 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凡是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己的内脏器官等,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因此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其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

3、是商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别人手中的。(2)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3)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商品的交换价值。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

4、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5、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

6、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4、 货币的职能:(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7、。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5、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8、(2)货币流通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9、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7、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3)促

10、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8、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点、难点导析 1、准确把握商品概念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要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用于自己消费就不是商品。要通过与其他劳动产品相比较来深化理解

11、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其他劳动产品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个永恒范畴。联系:二者都是劳动的产物,都有使用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弄清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物品的外延最大,既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自然物;劳动产品有的是满足自己需要,有的是用于交换;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2、正确理解价值概念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要明确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有所不同,但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从这一点上看,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成为价值

12、。要明确价值是商品特有的也是共有的属性。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凝结了劳动就形成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帮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另一方面,凡商品都有价值,故价值也是商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由其价值属性决定的。获得价值是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直接目的。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的属

13、性,价值只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不同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需要交换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联系:商品是二者的统一体。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必须有价值,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离开价值,它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使用价值,只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因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使用价值上,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无人购买,不能交换,也不会具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都能获得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的实际意义在

14、于价值,即为了价值而生产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的购买者来说,商品的实际意义在于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可见,无论是卖者还是买者,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兼得。这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可说是价值规律的最主要的内容,是把握价值规律的实质的关键。(2)任何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都只能是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所需的个别劳动时间千差万别,不能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在商品进入市场

15、后,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量。(3)当商品生产者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时,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有比较,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获盈利,对生产者有利,反之,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就会亏本,甚至破产。这就是价值规律为什么能促进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生产者的优胜劣汰的原因。(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质是一定劳动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的。故考察商品的价值量就必须考察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5)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又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指商品生产者各自具体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指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当商品进入市场,商品生产者同样有一个将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比较的问题。(6)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以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这就是说个别劳动时间并不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产品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总数变了,故价值总量发生变化。(7)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