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840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第二轮复习的几个难点及其对策难点一: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难点。翻译题所占的分数多在810分之间,题量在23个小题。分值比较大;而实际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一般在60%左右,甚至更低。原因固然与理解能力他关,但与做题的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搞好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提高得分率,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那么,翻译是有哪些使用的技巧和对策呢?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

2、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7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

3、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新五代史安重荣传)画线的句子中,“利”“幸”“ 期”“敝” 是关键词。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命题意图非常明确。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

4、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1、 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采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是如此操作。我们以2004年湖北高考题中的一个文言句子的翻译为例

5、,作具体的说明: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张)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要求翻译画线的句子。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

6、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现出来。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最后的答案是:“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

7、。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对于翻译的句子,不是所以的词语我们都接触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样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一是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二是语法推断法。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

8、“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我们可以用语法推断法,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课本是我们三年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能力都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而获得的,高考所考查的能力也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熟悉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有效利用课本的知识是我们的一条捷径。如上面所提到的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 考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

9、,就可以从秋水一文中得到提示和启发。秋水中有一段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之谓也”与“李将军之谓也”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宾语前置句。这样,这一道翻译题就非常简单了。还有上文提到的2007年全国高考题中的翻译句子“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其中“敝”字的意思,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相同的用法,“因人之力而敝之”,两处结构相同,意义也相同。如果熟悉课本,“敝”字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五、适当熟悉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则,对我们的高考备考非常重要,对我们很有具体的帮助。它是一种导向,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导向;它是一种规范,是我们答题意识的规范。我们先

10、看一看2007年湖北高考文言文的翻译题: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王士祯先祖事略)评分细则满分2分,“走”译对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走”可译为“跑”、“奔走“等。 “译出大意”指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除“走”之外,翻译无明显错误,不影响“大意”得分。“争”译为“争先”,“争抢着”、“争着”、“争先恐后”等,“异木”译为“奇异树木”、“珍贵木材”、“特殊木材”、“上好的木材”等“报”译为“报告”、“告诉”等均可。 示例 忠勤公到达后,彝人争相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珍贵的树木跑去告诉他。(2分。符合标准) 忠勤公到了,彝人争着

11、把所知道的好木材报告给他。(1分。“走”未译出,扣1分,大意对,得1分) 公子到了那里,彝人争着用大木头来报答公子。(0分。“走”未译出,大意不对。) 从上面的评分细则来看,文言句子的翻译既注重关键字词的准确到位,同时也要译出句子的大致意思,操作性非常强。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培养要点意识。一个句子固然是根据长短或自数的多寡定分值,更是根据考查的点定分值。如“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这一句,并不是很短,但只有两分,句中只要“走”字有考查的价值,因为考生容易用现在的词义去翻译它,而忽视了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一般来说,如果是4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四个:三个重点词语或句式特点,加上句子

12、的大意。如果是3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三个:二个重点词语或句式,加上句子的大意。依次类推。在动手翻译之前,我们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是重要的、是命题人想考查的,有几个得分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翻译的内容符合标准,才能不被扣分。否则,即使有些词语翻译出来了,也得不到分数,就像示例中的第句。难点二: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是对语文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其能力层级为E。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涉及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题目占到很大比重,而阅卷中又发现得分很

13、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很多考生不明白“表达技巧”的内涵,更不知道如何紧扣得分点组织语言作答。一、熟悉高考典型试题1(05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比喻修辞、侧面描写)(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14、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动静结合的描写技巧)2(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对比的表现手法)(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景

15、语作结的结构特色)3(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过渡,谋篇布局的技巧)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比喻修辞)4(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 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