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

上传人:jiaox****ng886 文档编号:12818338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学网(),教案、课件、试题批量打包下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

2、答题卡一并收回。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 座上客 明枪暗箭 扪心自问 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

3、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

4、我来说两句。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

5、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6、。”“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

7、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

8、识。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D以天人合

9、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

10、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

11、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 加五:增加五成。 挛缩:褶皱。 不赀:不计其数 区处:分别处理。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醯醢(xh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

12、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第卷

13、(非选择题 共120分)考生注意事项: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的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书写作答无效。四、(23分)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译文: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早岁哪知世事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